本报讯(张宗荣 都市新闻记者姚强 摄影报道)“河边,这个悬崖石壁的洞中,居然藏着个古军事遗址。”日前,几名在桐梓县松坎河上漂流的游客,途经河边一个名叫黄鱼孔(当地人也称黄鱼洞)的地方时,在岸边悬崖石壁内,意外发现了这一奇迹。 黄鱼孔中藏着古军事城堡 6月3日,桐梓县文体旅游局张宗荣等人在当地村民王生武带路下,赶赴洞内现场进行了考察。 松坎河,古名叫夜郎溪,属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流经桐梓县大河、新站、小水、松坎等乡镇入重庆綦江一条河。清同治初期,松坎河上就有舟楫往来。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贵州织金人)下令整饬川盐,整修綦岸盖石至松坎、新站的水路航运,吸引着众多盐商从水路运盐入黔。目前,该河的古盐道蒙渡段已经开发成旅游漂流,全程约7公里,整个漂流区域水质清澈纯净、滩多浪急、水量适中。 黄鱼孔位于松坎河小水乡合理村,河边有一个洞口离水面约1米高,洞口宽约6米,高约8米,右上方悬崖石壁另有一孔,距河面高约30米。刚入洞口,一眼就能看见洞中的古军事遗址了,但一深水潭挡住了进洞的路,须抓住简易铁索桥向里行进20来米,进入第一道石门。石门宽约1.5米,用巨大石块砌成的石墙,厚有0.5米,高约5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没有铁索桥前,只能借助竹筏、木筏渡过深水潭。 穿过石门沿石梯而上,中途半道,石梯分成左、右石梯,右石梯直通上方洞孔;左沿高约7米的石墙行走10米,便是第二道石门。进入第二道石门后,里面很宽敞,石墙上还留下几个脸盆大的射击孔,可观进洞口和上岸处,还设有哨位。再沿石梯而上,在另一个宽敞平台上,有两张石桌,生火煮饭大小炉灶5个,在炉灶四周,记者发现了青花瓷器、铁器,有用火和生活痕迹。 此处洞内平台又分左右两面,在左边高约10米上,又是一个洞内平台,由于没有路相通,没攀爬工具,无法到达。右侧又有一个洞,右转有钟乳石,千奇百怪,走进洞内俯视,进洞口、深水潭、上岸口一览无遗。 据当地人介绍,若在洞中继续前行,有狭窄石缝,用绳沿缝隙下10米左右,又另有类似深水潭的7口水塘,这洞有多少岔洞、洞有多长,无人探测过。 土豪把财物转入洞内隐藏 据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二连连长杨上堃在回忆录中称,1935年1月中旬,红一军团驻扎松坎休整时,把打土豪得来的财物分发给当地村民。四处躲避的村民很受感动,陆续回到家里。红军深入村民中调查了解,得知土豪劣绅把家产、枪支带起钻进黄鱼孔躲藏起来。经过宣传引导,村民信赖了红军,并带路帮助红军找到了这个洞。 据松坎镇三元村柜岩坝98岁的村民王应怀回忆,红军驻扎三元坝时,沿松坎河去了黄鱼孔,打跑了洞中土豪,背了好几回盐巴和其它东西回来。家住新站镇九龙村青杠哨的91岁村民王茂银老人介绍,红军营部在三元坝塆子,约有一个排的红军从塆子过来,从河坝下去,走大岩打黄鱼孔。国民党新站区公所的刘久卿、温其恭和千家团的蒙安久将稻谷、盐巴、鸡蛋、鸦片烟、布匹、衣服等运到黄鱼孔,并在洞内躲藏,得知红军要攻打黄鱼孔后,纷纷落荒而逃。 红军到了黄鱼孔后,被一深水潭拦住,无法进洞。长田坎村民张吉华的二爷便用木料做成木筏子,将红军送入洞中。红军将粮食、盐巴等运出洞外,分给玛瑙洞上水的王亨等几家住户后,才将剩下的盐巴和粮食背回三元坝。 军事遗址至少有100年历史 “在炉灶边发现了一枚铜钱、一盏清代桐油灯,这个遗址是何人、何时建造,无法考证。”张宗荣说,询问了当地几位上了年岁的村民均无人知晓,翻阅相关书籍也没有记载,但从遗留物和附近小水乡木杆洞内“咸同”年间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的遗留物比对分析推断,洞中这军事遗址至少有100年以上历史。 经考察,洞中建造石墙等设施约用了上万块石头,均是从河里就地搬运的石块,经过人工开凿后成条石。“修建时的难度在于搬运石块,先将石块运过水潭,再一块块往上搬运。”张宗荣叹息说,当时全靠人力,三四十人至少需耗时数月才能建成。 张宗荣还解释称,黄鱼孔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遗址,经实地考证,在防御设施上,设立多道关卡、哨楼、密布的枪眼等,洞内可容纳1000人左右,由于山势陡峭,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黄鱼孔内的古军事遗址,对于研究长征文化、黔北古代军事历史、当地社会发展变化、一些人物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据了解,目前,像黄鱼孔这样的古军事遗址,在贵州省并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