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一场网络政工“革命” “健身达人”盘勇用手机直播平台“秀”了一把高难度的倒立俯卧撑,战友们纷纷喝彩。颜胜敏 摄 士官盘勇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能在网上直播军营的点点滴滴。 体能训练时间,盘勇来到健身房。热身完毕,他把手机架设好,点开一款名叫“军旗飘飘”的手机APP,按下直播键,当即在镜头前“秀”了一把高难度的倒立俯卧撑。 盘勇的手机直播间立马热闹起来。士官付登科等战友纷纷“发射弹幕”:“好厉害的小哥”“这身体素质杠杠滴”……还有不少战友给他“打赏”了“红旗币”。 “军旗飘飘”营造的这个网络空间内,“健身达人”盘勇凭借超高人气,成了军营“网红”。 在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这样的军营直播正在成为一种常态。 这些年,部队对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态度,经历了从明文禁止到合理使用的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南部战区陆军把该基地定为“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开展政治教育”试点单位。 “无移动不网络。”经过深度调研和思考,该基地大胆突破,不仅为官兵配发了教育手机,还专门研发了这款集成互联网热门APP的“军旗飘飘”手机软件。 在该基地,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盘勇和他的战友们就能在课余时间自由地查询信息、刷短视频、看军营直播授课、发布军人专属的“战友圈”……教育手机和“军旗飘飘”APP的组合,不仅给官兵们带来各种便利,也引发越来越深刻的变革。 “鱼与熊掌兼得”之路在哪里 “网络政工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导调中心导调员郑杰灵是网络技术方面的“大拿”。多年来,他持续关注部队网络政工建设。 在他看来,年轻一代官兵从小就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冲浪”,是真正适应网络交流互动方式的“网生代”,“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托网络是个必备的选项”。 对此,该基地政委胡迅也有同感。他不止一次听到官兵们“吐槽”——宁愿跑一个“5公里武装越野”,也不愿坐在课堂里上课。 “现在的官兵更喜欢在网络上交流和互动。对他们来说,传统的‘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枯燥而又缺乏吸引力。”胡迅说。 面对这样的现实,部队很早就开始探索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在该基地办公楼一侧的信息楼里,郑杰灵向记者展示了以往部队网络政工建设的部分成效—— 点开军营内部局域网,精美的网页设计、科学的栏目设置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有丰富的军内外资讯可供浏览,各类学习和娱乐资源也应有尽有。 “这里的很多资料是互联网上没有的,可以说非常实用。”郑杰灵顿了一下,“但你看看这个点击量。” 他随机点开局域网的几个帖子,浏览量只有几百。即便是在论坛版块,发帖量也不多,评论栏里应者寥寥。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军综网是网络政工主阵地。现在,年轻官兵更喜欢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在移动互联网上‘冲浪’。”郑杰灵说,随着部队训练任务越来越重,战友们也很难有整块时间坐在电脑前浏览网页了。 移动互联网便捷,但保密性差,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依托它来开展,困扰着各级政治工作者。 “如何过好网络关,一直是部队的老大难问题。”该基地政治工作部主任刘强说,为了走出这一困境,部队官兵和上级机关都在努力。 去年初,南部战区陆军领导到该基地,下达了“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开展政治教育”试点任务。 “官兵们在哪儿,我们的政治工作就应该延伸到哪儿。”刘强带队调研,不断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找准方向。 由于拥有业界顶级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在试点任务中,郑杰灵成为攻关组的重要成员。他大胆提出:“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打破常规,搭建移动教育平台,把教育内容平移到移动手机端,让教育课‘动’起来。” 在随后的探索阶段,该基地研发了专门的手机软件。这款软件包括网络社交、网课直播、论坛等功能,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官兵们的用网需求。 最关键的是,这款软件虽然直接接入互联网,但凭借4层防护保密机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找到了“好用”与“保密”的最佳结合点。 他们还为基地官兵定制配发军人专属教育手机,将这款软件植入其中。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官兵们就能在安全保密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观看军营大课堂、与战友聊天、“晒”自己的军营生活…… “这是一次从观念到技术的大突破。专门软件加上定制手机,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创新,使部队有了过好网络关的最新突破口。”该基地领导告诉记者,这种解决方案,使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 这,也让更多官兵看到了网络政工创新探索的新希望。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兴奋 这款定位为网络教育软件的APP,有一个官兵喜爱的名字——“军旗飘飘”。它的网络直播授课功能最先上线试运行。 士官付登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这一授课直播间时的新鲜感。在讨论式线上授课中,他瞪大了眼睛,异常专注地听课,还为主讲人点了赞、发了评论。 “跟看‘网红’直播一样带劲。”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手机听课初体验,“线上直播授课的高互动性,打破了那种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传统模式。” 网络直播课上,授课人和被教育者变成了平等探讨的关系,这也更符合“网生代”官兵的交流习惯。在手机直播间,官兵们上课的积极性高涨,评论区讨论热烈,弹幕密集滚动。某连指导员伍阳升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听课时的兴奋劲。” 手机直播授课火爆之后,官兵们的改进建议也爆发式增长:“直播要有弹幕”“评论最好匿名”“直播要能回看”…… 试点攻关小组感到,战友们想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急迫愿望被进一步点燃了。他们按照官兵建议,对“军旗飘飘”进行优化升级。 改版后的“军旗飘飘”,直播功能越来越完善,使手机直播授课更加符合年轻官兵的接受方式。 随着更多优质课程视频上传,以及社交互动性能不断优化,给该基地的教育者带来全新挑战。由于网络直播授课的即时互动特点,每堂课都要接受官兵们的在线匿名点赞或“吐槽”。 “要么成为‘网红’,要么成为‘网黑’。”该基地某连指导员付司宇告诉记者,“直接又高效的‘用户反馈’,逼着我们提高备课质量、改进授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