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烽火与硝烟,已在时空中飘远,但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和其它军事防护工程体系,曾捍卫过我们的幸福,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历史丰碑。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东南局等重要机构曾驻扎在泾县云岭地区,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黄田古村位于泾县榔桥镇,在一片山清水秀中,隐藏着一座地下军事指挥中心。 初到黄田的游客大都被村内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所吸引,殊不知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就隐藏在停车场对面的象山中。 地下军事指挥中心 地下军事指挥中心象山内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七十年代处,积极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整块花岗岩中开挖出来的,然后再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固若金汤。 进洞后我们能看见两条长长的巷道,长有五百多米,高有两米多,宽有三米左右,脚下是高标号水泥铸成的条块铺成的过道,踩上去脚底下发出钢钢的金属声响,可见这项建于四十多年前的军事工程,是按当时建筑的最高标准、用最高标号的水泥建造的。巷道顶端一侧有架设通信电缆、通风管道、供电线路的固定设施。 两条巷道是平行的,在第二条巷道右侧排列着三十多个厅堂和房间,这些厅堂和房间有作战参谋区、指挥区、通信枢纽中心、仓储区、餐厅、后勤保障区等军事指挥功能。 洞内有完善的供排水、净水系统,有发电、供电、空调通风系统以及军事指挥中心必配的通信保密系统,还有开放的巷道和可容纳数百人的大会议室。可以说,这个地下军事工程巷道纵横,错综复杂,内部空间庞大。 直至今天,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已超出一般意义的防空,成为一种物化的战略思想文化,不但反应了防守与攻击的历史轨迹,也折射出中华民族防御战略和军事博弈的发展脉络,成为我们今天战略思维的军事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