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军事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牛头山军事敌台的发现与探析(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03
摘要:同治版《安吉县志·山川卷》记载:“牛头山,在州东北五十里铜山乡。”铜山乡属今梅溪镇昆铜村辖区,一东一西相去甚远,此牛头山绝非彼牛头山。却是同卷马头山记载,从行政区域、方位、距离与牛头山相对照较为贴切

  同治版《安吉县志·山川卷》记载:“牛头山,在州东北五十里铜山乡。”铜山乡属今梅溪镇昆铜村辖区,一东一西相去甚远,此牛头山绝非彼牛头山。却是同卷马头山记载,从行政区域、方位、距离与牛头山相对照较为贴切。“马头山[刘志]:在州西北四十里顺零乡,俗名石山,上有石屋,诗僧谷神屋此。”方志所述之州即安吉州之安吉城,顺零乡辖区即今天子湖镇和鄣吴镇区块。另据《安吉县志·建置卷》载:“隋初,大德、故鄣、安吉、原乡四县划入绥安(今安徽广德)属宣城郡。……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顺零、荆溪、晏子三乡割附安吉。”因顺零乡自隋代划入绥安至明成化才重归安吉,至同治年编修《安吉县志》时,当年的马头山石构建筑,早已久久地灭没于寂寞之区。而后,因清同治年间才移居长隆的他乡村民,孰马孰牛遂呼之牛头山,时久约定俗成。

  按常规推断,如此规模的建筑除村寨外,唯有寺观或军营。村寨不可能,山顶严重缺水,寺观亦需大量水源,隐士居舍更不可能,因在海拔近300米的岩石山顶营构建筑,不用说大量的柱孔挖凿,即使盖瓦搬运也非个体所能,再说隐士居舍也不需要如此建筑规模,更用不着在山脊西端高低悬殊的岩石区营构建筑,当然也用不着如此多的灶台。既非村寨也非寺观和隐士居舍,就该是军营了。然亦非常规军营,应该是一处非特殊而一般不起用的军事构筑。

  首先,牛头山孤峰凸起,地处浙皖交接部。绝顶向南可远眺天目山东支山脉清晰之界,西望天目山西支山脉近在咫尺,东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吉古城城址仿佛就在脚下。北面一片开阔平原,于绝顶处可直视安徽广德和江苏茅山山脉之余脉,直至太湖一览无遗。

  其次,牛头山绝顶东西两端尤其是西端可谓山石嶙峋,西、北两侧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峻。然古人为什么偏偏就在这样的险峻之处营构建筑呢?分析原因,就在于人站在绝顶向西、北两面眺望,那怕有任何风吹草动均可尽收眼底,即牛头山绝顶是向西、北瞭望的最佳点。山脊东端的孤立岩石乃牛头山之制高点,岩面5个呈四瓣梅花状分布的洞孔,肯定不是建筑遗迹,但为何就在这样一个面积不大的岩石面凿有5孔的单元结构呢?从这里作为牛头山的最高点及其5个洞孔的分布,尤其是四角洞孔的孔壁均向中心倾斜,应该是插挂旗帜标识所为。该岩石斜坡面所存崖刻“天下太平”4字,乃守台军人企盼天下太平之夙愿也。再分析山脊东、西两处石构遗存相距约80米,在两组遗存的中部山脊有一处明显下凹且存有炭灰的凹坑,应该是古人在这里堆放柴禾燃烧后留下的遗迹,即燃放狼烟的风火坑。综合牛头山山脊一线分布的三处遗迹,即插军旗、燃放狼烟、瞭望塔台。据此可以推定,这里是一处古军事防御的敌台遗存。

  山脊南坡避风处的石构遗存,毋庸置疑即为古代瞭望敌情、守护敌台的军士营房。

  至于方志所载“诗僧谷神屋此”,乃战火熄灭,废军用或一度为隐士民用也不无可能。

  探清了这些石构遗存的性质、功能后,则需进一步探其何人所为。

  牛头山军事敌台遗址试掘区出土的遗物仅为春秋及宋代两个时期,表明这处军事敌台遗址仅在这两个时期作为军事敌台使用。史实也正是这两个时期,即春秋时期越国为防范吴国侵扰,南宋时期宋王朝为抵御北方敌寇来犯,孤峰凸起的牛头山,便被选址构筑军事敌台作军事瞭望派上用场。

  春秋时期越国军事敌台

  当下古城遗址及龙山八亩墩越国国君陵园的发掘已基本证实,安吉古城是越王句践建都会稽之前的早期越国都邑所在地。

  春秋时期,越国的主要敌对势力为吴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越绝书·纪策考》云:“昔者吴王兴师伐越,陈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车败马失,骑士堕死,大船陵居,小船没水……。”“就李”,即槜李,今嘉兴附近。吴王阖闾竟战死于槜李之战。

  三年后,阖闾之子,吴王夫差为报槜李之耻对越发起了夫椒之越。

  《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之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入越”,并非仅指进入越境,而应更深一步理解为进入越都的意思。史书记载所述一般地名均为明示,如会稽、槜李、夫椒等等,若以国别所指当指国都,如会稽为越都后便不称会稽而谓“大越”。那么,这处所述“入越”之“越”,就应该是指当时的越国都邑——今安吉古城。

  《东周列国志》:“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春二月,……(吴王)夫差兴倾国之兵,……从太湖取水道攻越,(越王句践)悉起国中丁壮,共三万人,迎于椒山之下。”在叙述两军激战时又曰:“……忽北风大起,波涛汹涌,……(吴兵)扬帆而下,……越兵迎风,不能抵敌,大败而走。”这段记载所云“大败而走”之“走”,即逃跑也。此非仅指战场上的逃跑,实为逃离国都。跨过之江(古钱塘江),“句践令范蠡留守固城,自帅残兵乘间奔会稽山。”吴兵在太湖南岸登陆,乘胜追击,直入越都,报了槜李之耻。

  《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集解]:“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即今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西山岛。据此推断吴越夫椒之战,战争结果是越军在夫椒从太湖向西南撤退,吴军从太湖西南的长兴附近登陆进入越地,最终是越军被迫撤离越都退过之江保于会稽。虽然这次战争越国以失败而告终,但牛头山军事敌台一定在战争中发挥过军事瞭望的作用。

  南宋时期宋王朝军事敌台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王朝凭借长江、天目山西支山脉及天目山东支山脉三道防线抵御北方金兵。即长江为第一道防线,天目山西支山脉为第二道防线,天目山东支山脉为第三道防线。

  《宋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抗金名将岳飞在广德取得六战六捷的战绩,建炎四年春(公元1130年)平定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再获战功。

  《安吉县志》记载:“穆王城:在州南二十五里凤亭乡,昔岳飞于此垒土结营,后谥武穆人,遂呼为穆王城。其将坛犹在。城东有上寨、下寨、后寨之名,又有大败地广数百亩,故名。”该记载说明,岳飞曾屯兵于安吉。

  然而,在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蒙古人(元兵)夺过长江天险,攻破天目山西支山脉,在攻战最后一道防线——天目山东支山脉时,宋兵于此鏖战三月,终被元兵攻破,而宋王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南宋王朝抗击金兵,抵御蒙古人的战争中,牛头山军事敌台无疑为一处重要的军事瞭望台。

  鉴此可以推定,牛头山军事敌台遗址应该是一处早期越国都安吉、南宋都临安(今杭州),这两个时期的军事瞭望和传递军情之遗存,即春秋时期越都、南宋时期宋都的军事敌台。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