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军事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蓝军班”改变了什么?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21
摘要:“蓝军班”是怎么来的没有对抗,就没有实战化意识“蓝军班”的故事,要从去年夏天,第77集团军某旅装步三连组织的一次战备演练说起。与往常一样,在那次演练中,

原标题:“蓝军班”改变了什么?

“蓝军班”是怎么来的

没有对抗,就没有实战化意识

“蓝军班”的故事,要从去年夏天,第77集团军某旅装步三连组织的一次战备演练说起。

与往常一样,在那次演练中,连长马宁按照演练预案,命令抓捕组沿道路前出对“敌”实施抓捕。

这样的模拟演练并不存在真实的“敌人”。

很快,六班长王林建带领抓捕组出动,非常娴熟地进行抓捕、捆绑、押解……抓捕行动在几分钟内就结束了。

“反正都是‘空对空’,意思意思就行了。”王林建“得胜”,带队返回,却被连长马宁紧急叫停。

“完全没有投入进去,个个都在‘跑龙套’!”马宁忍无可忍地“兴师问罪”:抓捕组组长王林建本是个对工作很负责的骨干,却在演练中如此“走流程”,为图快,动作都变形走样;封控组没有一点紧张和认真,举着盾牌有气无力;警戒组全程没挪动警戒位置……

面对连长的严厉批评,下士娄伟觉得委屈。

几年前,还是新兵的娄伟第一次参加连队战备演练。当时,他激动得心脏怦怦直跳:“以为真的要打仗了。”

可到达目标点位,娄伟才发现,“敌人”并不真的存在,只是模拟敌情而已。他心中的那股激情顿时消退不少。

后来,这样的模拟战备演练参加得多了,娄伟就再也紧张不起来了。

中士王丙胜说,以往战备演练都按固定套路,“敌人”总是不堪一击,我方总是不断胜利。他感觉,演练就像“应付差事,没意思”。

说完这些“牢骚话”,王丙胜拍着胸脯对马宁说:“连长放心,真要上了战场,我们大家都是很有血性的……”

这让马宁回想起之前,每次上级组织红蓝实兵对抗,全连官兵都拼了命地往前冲。他们那种喷涌而出的决胜激情,好几次都让他这个连长眼眶发热。

“为什么连队自行组织的战备演练大多沦为‘走程序’呢?”马宁意识到,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缺少真实对抗。

“没有对抗,就没有实战化意识。”马宁召集骨干讨论,大家之所以在上级组织的实兵对抗演习中紧张认真,就是因为对抗点燃了激情。

而连队日常组织的战备演练,要么只有模拟“敌情”、没有真实“敌人”,要么扮演“假想敌”的战士一触即溃、一战就降。

时间久了,连队官兵们慢慢就松懈了。

随后,马宁决定参照实兵对抗演习中的“蓝军”部队,依葫芦画瓢,在连队内部设置独立指挥、自主行动的“蓝军班”,通过红蓝对抗来激发官兵的积极性,检验战备演练成效。

果然,“蓝军班”一出场,效果立现:演练中,因为不知道“蓝军班”会从什么方向、开展何种形式的进攻,全连官兵高度戒备。

“虽然很累很紧张,但与以前相比,我更喜欢现在的演练。”娄伟说,他在连队的战备演练中,找到了参加大规模实兵对抗演习才会有的那种激情。

“蓝军班”绊倒了谁

战备物资不是“摆设”,战备方案更不是“电影脚本”

作为“蓝军班”成员,下士薛志强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被俘”时的场景。

那是“蓝军班”成立后的第一次对抗演练,连队一名战友抓住了薛志强。可他忘了带绳子,连背包绳都没带。当他在背囊里翻找能够绑缚“俘虏”的工具时,薛志强找准机会,轻松逃脱。

面对“俘虏”逃跑,那名战友却嘀咕:“‘假想敌’不是应该束手就擒吗?咋不按套路出牌?”

事实上,当时,绝大多数抓捕组成员对“蓝军班”带来的改变都没做好思想准备:战斗中,“蓝军班”不仅没有像以往的“假想敌”那样一触即溃,还适时反击,凭借过硬的战斗力,差点把抓捕组给“俘虏”了。

抓捕组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蓝军班”只有一人“被俘”,其他人全部安全撤离。

“‘蓝军班’给我们的教训很深刻,战斗装备、战备物资不仅要备齐,还要确保战场上能用。”连长马宁说,以前大家没遇见过这么厉害的“敌人”,所以连战备物资都没想着要带齐,可见对连队自行组织的战备演练懈怠到什么程度。

与“蓝军班”的交手还在继续,吃了疼的官兵“学了乖”。

从那以后,连队再组织战备演练时,官兵们都自觉地把全套战备物资和器材备齐,确保以“满格”的战备状态迎战“蓝军班”。

对连长马宁来说,“蓝军班”绊倒的不止是忽视战备物资的连队官兵,还有他这个亲自制订战备演练方案的连长。

在以往的演练中,因为缺少对抗,所有行动都是由连长根据演练方案,一令一动式地现场指挥进行。这使得演练方案变成了拉流程的“电影脚本”。

“蓝军班”出现后,演练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指挥员若按照原有的演练方案指挥,常常被打得措手不及。

一次演练中,“蓝军班”发动第一次袭扰后,便迅速逃逸。马宁急忙命令战友们乘胜追击,结果,另一股“敌人”突然半路伏击……

“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随机情况是不可能提前预想到的。”马宁最终放弃了固定流程式的战备方案,只对情况处置、各组职责、目标任务等作出方向性的要求,具体行动全靠对抗双方的临机指挥。

战胜“蓝军班”的意义何在

败中求胜,不断提升各级指挥员指挥能力

“蓝军班”加入装步三连的战备演练后,总有骨干跟连长马宁抱怨“太难打”。

“打败仗还有理了!”为了让连队干部骨干们知道自己到底差在哪,马宁找来了“蓝军班”一起复盘。

结果,“蓝军班”的战友一张口,就直接击中了大家“痛点”——

下士薛志强指出,各组指挥员部署的警戒哨有缺口、有破绽,“蓝军班”总能轻松突入防线;上等兵侯沈文认为,很多参演战友实战意识不强,行进中也不侦察“蓝军班”有没有设伏,经常被反包围……

通过“蓝军班”的这面镜子,该连干部骨干这才明白:人数占优却屡屡失败,关键问题就出在班组指挥员身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红输蓝胜”的结果不断上演,“蓝军班”对班组指挥员的考验始终没有间断,更多问题被暴露出来。

一次演练中,抓捕组遭遇险境。而其他几个组的成员“跟没事人一样”,等着指挥员下“支援”命令,完全陷入了“一令一动”的固定思维。

“战机稍纵即逝,连指挥员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各组指挥员密切配合、以变应变。”事后,警戒组组长王丙胜反思,如果当时邻近的各组组长能临机决断,带领组员快速增援,演练很有可能转败为胜。

“蓝军班”还检验出了不少班组指挥员的战术思想漏洞。

以往演练,狙击组组长王体林都选择周边最高点作为狙击点。然而,“蓝军班”对他的思维习惯了如指掌,总能在演练中巧妙地避开他的射界。

几场演练下来,他这个狙击手丝毫没发挥作用。

王体林这才明白,作为防守方,不能闷着头自己练自己的,要站在敌人的角度去考虑,再反向确定狙击组的最佳射击位置,并且根据任务变化随时转换位置和角度。

“‘蓝军班’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班组指挥员指挥能力的短板。”马宁认为,虽然“蓝军班”给他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却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自身不足。

有了“蓝军班”这块“磨刀石”,班组指挥员们的思维能力、临机决断能力、现场控制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

在马宁看来,“蓝军班”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班组指挥员的成长进步。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了将“蓝军班”继续抓下去的念头。

“蓝军班”的明天是什么

越来越容易被打败,就会失去“磨刀石”的作用

更深刻的变化,撬动着红蓝对抗双方的天平。

在与“蓝军班”的对抗中,班组指挥员的临机反应和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升,各班组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相比之下,本来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蓝军班”,在组织效率、战术创新上并无多少建树。

“蓝方多胜、红方多败”的演练形势正在扭转。

“红方重新夺回演练场的主动权,恰恰说明,‘蓝军班’这块‘磨刀石’起作用了。”合成四营营长段丁鹏说。

然而,如果“蓝军班”越来越容易被打败,就会失去“磨刀石”的作用。对“蓝军班”进行专门培训和升级,变得紧迫起来。

在营长段丁鹏的牵头下,合成四营开始研究“蓝军班”的升级计划。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