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該旅官兵進行戰術訓練。張政昊 攝 該旅組織通信業務培訓。張政昊 攝 該旅著眼實戰提升衛生員戰傷救護能力。張政昊 攝 把理論的“陽光”轉化為可觸可見的正能量 在基層理論課堂上,沒有人是“自帶流量”的。楊光和很多戰友一樣,也曾遭遇過“票房危機”。 去年年初,為了給連隊上好一堂理論課,楊光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准備,從教案到課件悉心打磨。 沒想到,他精心“包裝”推出的“作品”,並沒激發出官兵太多的學習熱情。他慣用的招法——現場提問,也沒能產生多少碰撞效應。上課期間,有2名年輕戰士竟然打起呵欠,被他當場點名。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沒過多久,一堂旅裡組織的理論大講堂讓楊光找到了答案。 那天,旅裡邀請某軍校教授進行理論授課,官兵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同步收看。 授課開始后,楊光發現,教授所講的主題竟然與前面自己在連隊所講的相同。但是,效果截然不同。那頭,軍校教授侃侃而談﹔這頭,官兵聽得津津有味。出於職業習慣,楊光數次將目光轉向身旁的戰友看他們的反應。透過官兵們專注的神情,他看到了大家隔著屏幕的那種求知渴望。 “同樣的理論由軍校教授講,竟能產生出如此吸引力與穿透力。”這堂精彩的授課,讓楊光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年輕的戰友們內心深處是渴求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個人成長、推動強軍事業的。隨后,他主動報名加入旅理論骨干隊伍提升自身理論素養。 “官兵心靈需要理論滋養,理論骨干的任務就是引導幫助官兵從黨的創新理論中獲取成長的力量。”有著類似觀點的還有同是指導員的王羽佳。 去年6月,王羽佳來到被授予“勇於吃苦奉獻紅旗連”榮譽稱號的一營四連任指導員。 如何在新時代讓“老先進”煥發新活力?王羽佳決定從傳承紅色傳統入手。為了講好“新時代需要接續艱苦奮斗”這一堂課,他引經據典、整理了大量對“艱苦奮斗”的解釋與論述。 誰知,這堂課推出后,一名老兵直接告訴他,“你講的課沒有打動我。” 官兵的“吐槽”裡往往蘊含著解決問題的“密碼”。一天,旅領導來到連隊,了解到王羽佳的“困惑”后,召集官兵現場組織了一次座談。 “老爺嶺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我們該如何傳承?”旅領導沒有像王羽佳那樣引經據典,而是對艱苦奮斗精神條分縷析,從回顧連隊先前艱苦創業的歷程中獲得今天開展工作的現實啟示。 從建連時的白手起家,到模擬通信時代,再到數字通信時代……一茬茬官兵接續奮斗的形象浮現在大家腦海中。大家熱火朝天的討論,將彼此心中“問號”拉直。 王羽佳由此意識到:宣講理論必須要“接地氣”,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隻有不端架子接地氣,理論“陽光”才能轉化為可觸可見的正能量﹔理論“養分”才能悄然滋潤官兵的心田。為此,該連隨后開展了“建紅色熔爐、樹紅色旗幟、當紅色傳人”活動。 給人星火者,胸中必懷火炬 俯身辦公桌上,孟祥利時而眉頭緊蹙,時而笑意浮現,時而奮筆疾書。 這堂課其實隻有20分鐘,可孟祥利已經修改了3次。第一遍闡述不到位,調整﹔第二遍解析不深刻,修改﹔第三遍梳理得不夠全面,補充。 連隊其他戰友有些不理解孟祥利為什麼要這麼“折騰自己”,但旅裡其他理論骨干對此卻感同身受。 孟祥利為此打了個比方:就像蠟燭和火炬能發光照亮他人,因為它們自身都是能量體。對於理論骨干,反復調整和修改講課內容,孟祥利認為,“這就是給自己積攢能量的過程”。 “給人星火者,胸中必懷火炬。自身能量足夠,才能化作光源,照亮他人。”從旅裡組建理論骨干隊伍那天起,旅領導的這句話就深深烙在孟祥利心底。 去年5月,《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綱要》下發基層,該旅決定組織理論骨干集訓。得知集訓期間會到駐地一所軍校現地聽課,孟祥利“心中有點興奮與沖動”。 入伍12年曾在各類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的孟祥利,人生第一次進軍校課堂。 邀請軍校教授進軍營,在這個旅不是新鮮事,但是,讓理論骨干走進軍校校園,這還是頭一次。 “給理論骨干充電的方式很多,我們希望從中找到更為高效的組合培養舉措。”該旅領導如此解釋。 “理論宣講猶如農民種地,先要讓種子落在土裡。”軍校教授生動的講述,給包括孟祥利在內的該旅理論骨干們很多啟發。 “組織我們理論骨干進軍校淬火,是旅裡提供給我們難得的學習機會。如何把集訓期間所學轉化為能量,則需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孟祥利說。 集訓期間,每次試講課,都成了引發大家熱烈討論的導火索。“這樣的講法,戰友們會感到滿意嗎?”“這一段的重復,能達到強調的目的嗎?”對於試講的理論骨干來說,能提出問題,本身就意味著成長。 “作為基層理論骨干,時時處處應有‘蓄能’的意識。”這是該旅理論骨干許佳冰的感悟。 去年國慶前夕,許佳冰制訂了一個非同尋常的休假計劃:重走長征路。 從江西瑞金出發,沿紅軍長征路線一路向西, 23天跨過5省12個城市。許佳冰邊行邊看:昔日圖片裡低矮的房子變成摩天大樓和商場,泥濘山路變成柏油馬路,一些當年人跡罕至之地如今熙熙攘攘……若不是道路沿線的一個個紅色遺址時不時地加以“提醒”,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線路”。 “我以為自己走錯了道,這恰恰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祖國的變化翻天覆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講台上,許佳冰這些原汁原味的由衷之言,引發了戰友們的強烈共鳴。 用戰士看得見的事,解戰士心裡的結 “理論之於青春,猶如陽光之於花朵。”如今,距離姜雨池首次登上理論課講台已經過去1年多了,可不少戰友仍然記得當時她講的這句話。 姜雨池,“95后”,喜歡刷抖音、看直播,主持、演講、舞蹈樣樣精通。每逢旅裡組織文藝晚會,舞台上必定有她的身影。 但沒有人想到,上等兵姜雨池竟然會轉型成為一名理論骨干,走上講台給大家講理論課。 從文藝骨干到理論骨干,是什麼促成了姜雨池的這種轉變? 那天,全營組織理論學習體會交流,姜雨池被點名上台發言。在演出舞台上揮洒自如的她,站上講台時才真正知道了什麼叫尷尬。硬著頭皮說了幾句,戰友啞然失笑的反應讓她頓時臉紅。 隨后,理論骨干張懷亮上台,情況完全不同,台下掌聲陣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