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36氪上市首日破发,媒体是门好生意吗?(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11
摘要:2011年8月,36氪推出创业投资服务,帮助创业者对接投资人;2013年1月,36氪创业服务平台36氪+上线,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报道及创业项目数据库等服务。宣传、推荐、对接等创投服务,是36氪由媒体衍生而出的最初级业务

2011年8月,36氪推出创业投资服务,帮助创业者对接投资人;2013年1月,36氪创业服务平台36氪+上线,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报道及创业项目数据库等服务。宣传、推荐、对接等创投服务,是36氪由媒体衍生而出的最初级业务,是借力打力,玩转资源,并没有深入参与到创投领域中。

2014年4月,36氪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成立创业孵化器“氪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办公场地、法务税务咨询公司对接、工商注册对接等服务。从氪空间开始,36氪亲自下场参与到初创企业的孵化中,但提供的也只是比较粗浅次要的服务,并没有涉及到创投核心要素——投融资。

2015年3月,36氪推出融资平台,希望连接创业者与投资人,解决创投对接和融资难题,同年6月,股权投资平台正式上线,36氪正式进入“科技金融”市场,希望成为服务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金融科技公司,并为此推出了辅助的一级市场量化分析工具“氪指数”,成立肩负市场行业研究、输出行业报告的36氪研究院。

面前是中国火热广阔的科技创投市场,36氪讲了一个资本喜欢的故事,2015年10月15日,36氪宣布完成D轮融资,由蚂蚁金服领投,华泰瑞麟、经纬中国跟投。

拿到D轮融资的同时,全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作为唯一的创业服务平台代表,36氪创始人兼CEO刘成城获得总理的接见,并一起启动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得到资本和政策的双重肯定,彼时的36氪可谓风光无两。

36氪上市首日破发,媒体是门好生意吗?

来源 / 深响

但从现在回首,泡沫时代的风光都是赔本赚吆喝,2016年6月,36氪高调宣布“3年内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帮助10000家初创企业完成股权众筹融资,但这个计划存在极高的风险,一方面创业公司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股权众筹大概率血本无归,发起者自然也难免被牵连,另外众筹过程缺乏监督,存在程序风险,有媒体曾数次报道36氪对接的众筹项目涉嫌诈骗。

金融业务受阻,联合办公空间业务也发展不顺,2016年1月,氪空间从36氪母公司拆分独立运营,资本助推下,氪空间一路狂奔,但自去年以来,“氪空间”多次被曝出了关店、裁员、欠佣等负面传闻,WeWork IPO的失败,更是打击了整个行业的信心,从行业来看,联合办公空间目前仍不具备盈利能力。

在投融资上受挫后,36氪重新回到“对接者”的角色上,2017年,原先的创投助手升级为一级市场金融数据提供商“鲸准”,面向个人和机构提供项目对接、流程管理、数据查询等创投服务,但随着近一两年一级市场投融资规模的大幅缩减,鲸准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到头来,唯一能拿得出手上市的还是媒体业务,这还要归功于2016年36氪提出的“回归媒体”战略,引入大批优秀媒体人才,加大内容建设投入,成立深度报道团队,将业务范围从创投报道扩大到覆盖全类型商业报道,快速扩大用户规模,提高内容影响力。

从媒体出发,屡屡碰壁,最后回归媒体,36氪成了那个“失意的探路者”,但这九年来的尝试并非过眼烟云没有意义,如果没有36氪的尝试,行业内也不清楚新媒体可能的业务延伸方向到底在哪,至少36氪排除了几个错误选项。

另一重意义上讲,对于内容创业者而言,36氪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里程碑,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媒体的商业价值,而在转型之路尚不明朗的时候,这给了那些坚持深耕媒体的从业者些许信心。

媒体破局之路仍未显现

在36氪的招股书里,风险提示列得满满当当:对优秀作者的依赖性太大,缺乏《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互联网视听节目传输许可证》等资质的政策性风险太大,对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和第三方平台的依赖太大,这都是国内新媒体公司的通病。

除了这些之外,版权纠纷隐患,账号的不可控、不稳定以及内容的不可持续性,业务评估标准模糊,盈利模式单一,都是新媒体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不论从流量还是营收方面,都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二三四五名数据加起来还没我们一个大。”在36氪10月29日召开的投资者午餐会上,36氪CEO兼联席董事长冯大刚如是说。这句话在媒体圈引发很大争议,评价媒体的成就当然不能只看营收和流量,但影响力确实是一个不好确定的指标。

在一些资深媒体人看来,这个时代对于媒体的要求太苛刻,用户要求媒体成为客观中立的信息传播者,国家和社会要求媒体成为舆论的引导者,行业和企业要求媒体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投资人、媒体从业者还希望媒体做成大生意,但在媒介形式和传播源头极大丰富的今天,真正做好内容的媒体大多是在负重前行,拼命争抢媒介资源,生存都是困难,何谈商业价值。

“纯粹的媒体是不可能挣大钱的,只有依托于媒体的内容影响力,将业务拓展到其他领域,才有一点破局的可能,但这条独木桥上挤的人太多了。”谢明说。

此前,虎嗅曾挂牌新三板,多方面开展业务,包括网络广告、整合营销、线下活动、内容付费、培训服务、电商业务等,虎嗅虽能盈利,但增速缓慢,加之新三板融资不畅,后来选择摘牌,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巴九灵想要借壳全通教育上市A股的打算也因重大不确定性风险而落空。

至今看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媒体要么拥有国资背景,要么是门户网站,相较之下,业务构成单一、仿如空中楼阁的新媒体,大部分还是只能做做流量生意,只有基于内容不断寻找落地抓手,才有些许发展壮大的可能,从36氪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媒体到企服,还是媒体到金融,都需要行业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