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1月8日,36氪媒体业务所在的36氪控股公司(36Kr Holdings.Inc)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KRKR”,开盘价每股ADS12.58美元,较14.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13.2%,截至收盘下跌9.93%,报13.06美元,跌破发行价,当前市值为4.9亿美元。 按照原计划,36氪应于11月7日上市,但7日中午,36氪宣布推迟一天,给出的理由是“SEC要求补充材料,故顺延一天”。7日晚间,36氪再次更新了其招股书,总计发行138万股ADS,相较于10天前公布的360万股ADS减少超过60%,以14.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此次IPO募资额为2000万美元。 以媒体业务起家的36氪将自己描述为“中国新经济服务者”,而不单纯是一家科技媒体,自2010年上线以来,36氪在创投媒体的基础之上,先后布局投融资整合服务、创业孵化器和共享办公、股权融资平台和研究咨询等业务,孵化出“氪空间”和“鲸准”两大附属品牌。 “只做媒体讲不出更大的故事,小而美,自给自足还可以,想挣大钱不可能,有多少人在这里碰壁,36氪还算不错,它让行业看到了一点点突围的可能性。”资深媒体人谢明对燃财经表示。 36氪媒体业务商业模式 受限于商业模式的单一性,商业意义上的媒体一直是一门尴尬的生意,也向来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为了“讲更大的故事”,36氪曾经做出过很多尝试,但这些拓展边界的努力并没能发展为业务主心骨,最终还是依靠媒体业务本身才得以上市。 在公司实际业务经营层面,36氪保持营收高速增长。招股书显示,36氪媒体业务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1.21亿和2.99亿,营收增速达148%。盈利方面,2017年净利润为790万元,2018年为4050万元,2019年上半年出现净亏损4550万元,主要由于期权补偿、股权激励等非经营损溢导致。 对36氪来说,上市只是一个起点,对众多观望的其他商业媒体而言,这剂强心针才刚刚注好药,未来还得看36氪在资本市场上的后续表现,但无论如何,上市后的36氪有机会做更多事情,探索媒体在这个商业时代的更多可能。 作为媒体的36氪凭什么上市? 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传出,36氪媒体业务将于年内赴美上市,计划募集至少1亿美元。9月30日,36氪正式递交招股书,在目前相对疲软的资本环境下,选择在此时上市,也受到了外界的一些质疑。 “媒体的局限在于离不开对内容和流量的依赖,跳不出靠广告和增值服务变现的模式,资本市场都是看成长性,看有多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大环境不好,盈利能力也很重要,因此投资者会关比较关注36氪的营收结构、增速和盈利能力。”汇丰证券分析师韩京表示。 招股书显示,目前36氪的业务构成分为在线广告服务、企业增值服务和订阅服务三个部分,今年上半年,企业增值服务占比首次超过在线广告服务,显示出36氪对广告收入的依赖性正在下降,营收结构更合理。 36氪各业务板块营收占比 但与此同时,广告收入的毛利率要远远高于企业增值服务,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广告业务收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仅为17.3%,相比之下,企业增值服务的收入成本占收入比重高达93%,证明虽然企业服务的营收高速增长,但36氪盈利依然要靠广告,内容也依旧是36氪目前的核心竞争力。 在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上,36氪2018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48%至2.99亿元,2019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79%至2.02亿元,其中企业增值服务增速最高,达508%,订阅服务达339%,广告服务增速则逐步下降,仅为56%。 从营收来看,36氪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虽然新业务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是高投入换来的,但后期有望提高客单价同时降低成本以扩大利润空间。 招股书显示,36氪每个企业增值服务客户的平均收入从2018年上半年的31.94万元提升到今年同期的77.15万元,订阅服务客单价也大幅增长,尤其个人订阅用户从去年同期的80元增长到今年1306元,但用户数减少了近一半,显示出产品策略的调整。 在盈利方面,虽然36氪在2019年上半年的运营亏损为4990万元,净亏损4550万元,而去年同期亏损仅为831万元,但这不是业务亏损,而是由于期权补偿、股权激励等非经营损溢导致。36氪的业务具有显著季节性,下半年预计能够扭亏为盈,到时有望实现连续三年盈利。 从财务数据来看,相比很多中概股IPO时仍处于巨额亏损,36氪在营收结构、增速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在当下寒冷的资本环境下,36氪仍然选择上市显示出了对自身的信心。 为了此次IPO,36氪也做了准备。2019年9月份,36氪发行了3999万股D股优先股,获得了四家公司规模2400万美元的融资,其中一家据传为字节跳动子公司。与此同时,36氪还与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订非约束性条款购买价值500万美元的股份,与中国移动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订非约束条款购买价值1400万美元的股份。 与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入股协议,这会为36氪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提供很大帮助,除了有国资股东背景背书之外,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背后是财政部与网信办,后者正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发证单位。 “目前绝大部分新媒体都不具备新闻资质,国资入股将极大降低36氪的政策性风险。”谢明评价道。 上市之后,36氪将讲一个更大的故事,根据CIC报告,以新经济为重点的商业服务市场主要包括在线广告服务,企业增值服务和订阅服务,这三个细分市场的总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7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20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0.3%,并有望以约22.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3年将达到556亿美元。 来源 / 36氪招股书 36氪将自身定位于“中国新经济的服务者”,志在继续拓展业务边界,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 从转型到回归,36氪艰难探索媒体边界 从成立到上市,36氪的这条路走了九年,远不及同期互联网风口公司的上市速度。 作为一家科技创投媒体,36氪是成功的,从创立初期至2017年,国内90%早期项目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上完成,通过36氪的报道,有54%项目最终获机构投资,其中34%甚至获得优良机构的投资。 虽然见证了互联网创业的汹涌浪潮,但36氪自身受限于媒体性质,没有办法开展更大规模的业务,因此在完成媒体平台的初步建设之后,36氪开始寻求转型,由见证者向参与者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