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大连市委宣传部和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组织和支持下,最近,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专门派出报道组赴石河子,采访了大连第三批援疆干部人才的故事。这16名来自大连的援疆人,带着真情与责任,在“戈壁明珠”石河子市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为石河子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彰显出大连援疆干部的赤子情怀。今天起,本报推出“大连援疆进行时”系列报道,为您讲述这些生动的援疆故事。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赴石河子报道组记者邵海峰 孙霞 韩晓菲 在“戈壁明珠”新疆石河子市城南,有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座名为“天、地、人”的高楼散发着自信、开放、向上的昂扬气魄。这里已成为石河子市“双创”孵化基地,由辽宁援疆资金参与建设,而大连的援疆干部,则作为高新区内辽疆新经济创业园运营管理和招商引资的骨干力量,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王雁盛,来自大连金普新区商务局,是大连第三批援疆干部的一员,现在身份是石河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同时任辽疆节能环保产业园办公室主任,两名办公室副主任是辽宁阜新、铁岭的援疆干部。三位辽宁援疆干部还负责三支招商小分队。 记者走进位于“天、地、人”大厦的新经济创业园,一块块承接线上企业服务的电子屏、一个个存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库的电脑终端,尽显“互联网+”时代感和科技感。王雁盛介绍,辽疆新经济创业园现已投入运营,目前建成项目包括亿脉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微巢学院—互联网电商培训中心、亿脉通优选—电商平台,还有创新创业平台、新材料产业大数据平台等。 记者了解到,节能环保产业是辽宁产业援疆工作重中之重。辽宁援疆八师分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根据新形势下产业发展趋势和石河子市产业结构特点,辽宁援疆工作将重点放在支持石河子市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区上。辽疆节能环保产业园规划用地2974亩,目前投入使用面积274亩,园区以辽疆新经济创业园、辽疆工业研究院、辽疆节能环保产业园标准厂房为三大载体,目标是引领新疆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 园区还设立了辽疆节能环保产业园创新扶持基金,制定了硅基、铝基、化工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4个产业链的招商图谱。王雁盛告诉记者,在辽宁援疆指挥部领导下,不仅引入了国内最大的新材料产业生态服务商深圳赛瑞集团参与园区规划设计,还携手大连环保产业协会参与运营和招商。 一块块展板显示着辽疆新经济创业园招商引资的企业名录,记者在上面看到不少大连企业和大连援疆干部的名字。王雁盛说,在辽宁援疆干部共同努力下,园区已引入包括节能环保企业、互联网科技企业等在内的70多家企业,目前还有40多家企业等待入驻。 产业招商过程中,大连援疆干部还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峰会式”招商模式。如2018年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期间,新疆兵团棉纺织产业项目洽谈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0余家国内外一线品牌服装服饰企业和采购商,还荣获了组委会最佳展区设计奖。 在产业援疆过程中,大连援疆干部正成为推动两地互动融合发展的桥梁。李世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正高级工程师,最近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称号。李世英挂职的新疆天业是国内氯碱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为全力推动利用电石尾气生产乙二醇项目技术实现产业化,他和技术人员在各个城市奔波。2018年11月13日,新疆天业120万吨/年煤制乙醇项目一期60万吨/年煤制乙醇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合同在大连化物所签署,标志着我国煤制乙醇技术正式开启百万吨级工业化时代,并为煤制乙醇的下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工业支撑。 在大连援疆干部推动下,特精纺织公司投资2亿元,参与了石河子八师121团团属企业海燕纺织厂的重组改造,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目前,纺织厂一期项目已投产,正在筹划年产10万锭的二期扩建项目,达产后可带动300人就业。该项目成为优秀企业重组团场改制企业、推动团办企业改革的范例。 产业援疆,不仅推动着石河子市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也为石河子市的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