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丛莉莉 半岛记者 王丽平 报道 本报9月24日讯 24日,以“创新海洋科技 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旨在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加强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打造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搭建“双招双引”平台和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局长郭明克,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纪洪波,山东省委副秘书长赵晓晖,青岛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祝华,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川宁,青岛市副市长朱培吉、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省海洋局局长宋继宝,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安涛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大会发布了“海洋领域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十大难题”,并宣布“世界海洋科技大会青岛共识”。大会同期举办2019(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期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法国、韩国、美国、挪威、日本、印尼、英国等20个国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及技术代表共计700余人齐聚岛城。嘉宾们围绕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国际水产养殖、海洋信息化与未来、海洋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海洋生物新材料及资源利用等主题,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展示新技术,分享新成果,激发思考与创新,引领海洋产业新发展。 本次大会是一次坚持创新引领的科技盛会,是一次助力海洋科技发展的合作盛会,也是一次深化“双招双引”的推介盛会。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与2019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筹备期间,在人才引进和项目投资方面,形成了30多项合作成果。大会开幕式举行了新特材料项目、未来水下采矿机器人研发基地项目、海洋经济作物养殖合作示范项目等现场签约仪式,一批海洋重点项目和人才签约落地。 大会举办期间,组织了海洋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项目对接会。对接会上举行“一带一路”涉海科技成果供需发布对接,涉海科技成果涵盖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涉海院所在内的九大类别涉海项目200余个;发布推介了“现代海洋牧场”三产融合供需及“双创平台”产业链供需,带动成果集成供给对接;举办“中韩船舶与海工装备对接洽谈会”,开展一对一精准供需对接。此次对接会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链融合创新,围绕国际海洋高端科技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资源、人才、技术等有效沟通。 ■专家声音 吴立新:海洋科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个星期以前,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十年一次的全球海洋观测大会,这样的观测大会实际上从1999年在法国开始,第一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提出了全球海洋观测的框架,2009年在意大利威尼斯进一步完善了观测框架,2019年在夏威夷开了世界第三次全球海洋观测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决定2029年全球海洋观测大会将在中国青岛开。”在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发言时说,在这个大会决定之后,青岛召开这样一个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意义重大,总书记今年在青岛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所以未来,海洋科技要发挥出其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吴立新说,以台风的预报为例,过去这些年台风路径预报还是不错的,但是台风强度的预报问题很大,这是我们国家实验室构建的面向两洋一海或者“一带一路”的一个全球最高分辨率的预报系统,虽然我们在预报,但这里还有很多的科技问题需要我们从观测的角度、机理的角度、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角度能够把这个系统完善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应对灾害方面的需求。 吴立新说,我们青岛虽然离南北两极比较遥远,但是这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我们青岛作为世界海洋科技之都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要把两极的科学问题解决好,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两极的海冰长期预报几乎没有能力。 “去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海洋国家实验室视察一个小时,当他和管院士在一起谈到海洋药物的时候,总书记有一句话,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因为人类都面临很多疾病的挑战,我们可以从海洋里面要药物资源,来打造蓝色药库服务全人类,同样海洋是重要的蛋白质资源,老百姓餐桌上保守估计20%~25%的动物蛋白来自于海洋,我们国家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吴立新说,近海环境的压力,给我们的养殖带来一定的限制,我们如何在未来给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蛋白质,这是海洋科学家的担当和使命。 侯保荣:青岛产业结构更适合海洋产业 “青岛能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是非常好的事情,是青岛的喜事,对青岛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利用这次机会,把海洋大会作为一次契机,凝聚青岛所有海洋研究的力量,更好地为海洋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侯保荣说。 “在海洋科研方面,我们的底子还是很厚的,但变现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海洋科研成果如何推向社会、变为生产力,这是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侯保荣说,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该为国民经济服务,将自己的成果扩大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侯保荣说,青岛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科研单位也很多,科研力量也很强,在全国的科研力量中可以说是排在最前面,科研所基础好、发力快,如果将这些积淀挖掘出来,就会是很大的资源。所有从某种意义上,相比于深圳,青岛的产业结构更适合海洋产业。 而在回答青岛科研成果转化问题时,侯保荣说,在营商环境上,北方和南方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把营商环境搞好了,把所有的科研成果推广的路打开了,青岛还是很有前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