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8人中5人来自科技战线 "共和国勋章"科技成色十足(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4
摘要: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孙家栋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生涯。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参与开创了一系列中国第一: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孙家栋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生涯。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参与开创了一系列“中国第一”: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1951年9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的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由此开始了他7年“学飞机”的历程。时年22岁的孙家栋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回到祖国。之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导弹总体设计部。学习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专业,却没有从事飞机制造,而是被安排进入导弹研制部门,这是孙家栋科研生涯的第一次转型。1960年,孙家栋参与的中国导弹试验接连取得成功。

不久后,他和同伴们就尝到了失败的苦涩。1962年3月21日,中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二号”起飞后很快失控,坠毁在距离发射塔架仅300米的戈壁中。孙家栋现场目睹了失败一幕,痛苦不堪。通过分析,发现此次失败是由一根导线断开导致的,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就是一切”。

1967年,由钱学森亲自点将,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负责人。从事9年导弹研究之后,孙家栋适应祖国的需要,进军航天领域,开启长达半个世纪的卫星之路。这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二次转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孙家栋带领团队树立起中国航天发展的一座丰碑。

以“东方红一号”为新的起点,孙家栋领衔团队研制发射了风云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失败,但是他总能带领团队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后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启动,时年75岁的孙家栋披挂出征,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当时,有些人对此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孙家栋对此的解释很简单:没有个人荣辱,只有国家需要。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孙家栋轻轻地转过身,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这一幕通过电视镜头转播出去,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张保淑)

黄旭华:一起深潜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3月,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留下了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一段佳话,树立了一座丰碑。

俄罗斯在发射载人飞船时,有一项仪式令人印象深刻。航天员进入飞船前,飞船总设计师会在任务书上签名并告诉航天员:“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们去。”

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有所不同。当中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开展深潜试验时,黄旭华说的是:“我和你们一起去。”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下水。4年后的建军节,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交付给海军。随后10余年,科研人员在后续型号上不断改进。1988年初,“404艇”来到南海,准备向“极限深潜”的目标冲刺。

黄旭华对准备工作的要求细致而严格。例如,他要求在核潜艇的通海阀门、蒸汽管等八大系统关键部位都挂上牌子,注明该设备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怎样、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置、由哪位艇员操作、谁负责监控、总体建造厂的维修负责人是谁等,让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虽然准备得很周全,参试人员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大考”当前,艇长王福山邀请黄旭华上艇,帮大家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黄旭华的动员出人意料,他说:“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感情就像父亲对孩子一样,不仅疼爱,而且相信它的质量是过硬的。我要跟你们一起下去深潜。”

总设计师的职责里并没有亲自参与深潜这一项,世界上更是没有先例。此时已经60多岁的黄旭华做出如此决定,让人们大为惊讶,许多人都来劝他。

黄旭华很坚决。他诚恳地说:“首先我对它很有信心。但我担心深潜时出现超出我现在认知水平的问题,而且万一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判断和处置。”

这次深潜试验取得成功并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404艇”成为中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的定型艇;二是从此以后,核潜艇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成为了一项传统。

(付毅飞)

屠呦呦:当代“神农”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72年7月,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其中就有“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屠呦呦——这批科研人员是去当“小白鼠”试药的。

抗疟药的研究是在和疟原虫夺命的速度赛跑。此前,屠呦呦带领的课题组已经筛选出了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它被称作第191号样品——此前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药厂也都停了,根本没有谁能配合你的工作。所以我们当时只能(用)土法。”屠呦呦说。

所谓土法,就是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

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害,当时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了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症状,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