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共和国勋章的“科技成色”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4
摘要:礼赞功勋 嘉奖英雄 ——共和国勋章的“科技成色” 礼赞功勋,以国家之名;嘉奖英雄,以历史之名。

  礼赞功勋 嘉奖英雄

  ——共和国勋章的“科技成色”

  礼赞功勋,以国家之名;嘉奖英雄,以历史之名。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8位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这8人中有5人来自科技战线,他们是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和屠呦呦。“共和国勋章”可谓科技成色十足。本版特推出科技战线5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专题报道,重温他们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投身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领略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奋斗的家国情怀。

  于敏:无声铸“核盾”

共和国勋章的“科技成色”

 

  1967年6月17日8时许,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雷”震动世界: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距离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仅两年零8个月,速度之快举世震惊。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和英国都是历时4年零3个月,法国历时8年零6个月。中国氢弹实现神速突破的最大功臣就是于敏,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于1926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动荡频仍的军阀混战年代和连天的抗日烽火中,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在工学院电机系和理学院物理系学习。1949年,他大学毕业并留校攻读研究生兼做助教,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和胡宁,表现出优秀的研究素养和能力,赢得中国原子能先驱钱三强的高度赞誉,由其点将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与邓稼先、程开甲等一起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

  1957年至1959年间,于敏个人或者带领研究小组连续发表了数篇业内重磅论文,把中国相关领域研究水平大步推进到国际前沿。

  1961年1月12日,于敏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领导和参加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从此之后,他开始“隐身”,隐姓埋名,走上了为国铸核盾之路。氢弹理论的探究是极富挑战性的新领域,要在短期内实现突破谈何容易。自古华山一条路,惟有奋力拼搏。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终于,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创立了氢弹的“于敏构型”。1966年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第二年6月17日,中国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面对蘑菇云升腾带来的举世震动,于敏反应平静,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说,他当时并没有激动得流泪,在确认现场的测试数据与理论预估完全一样之后,他就回去睡觉了,睡得很踏实。在氢弹试验成功以后,于敏又投入了技术更为先进、更加小型化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的研制,在核装置化和提高性能的突破中继续做出重大贡献。

  1988年,于敏的名字得以解禁,其丰功伟绩逐渐为社会所了解,赢得广泛赞誉,有人将“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送给他。对此,他数次婉拒,指出氢弹研究是复杂的大科学系统,取得突破是集体奋斗的结果,没有所谓的“之父”。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张保淑)

  袁隆平:稻惠天下

  今年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日。“鲐背之年”的他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实现“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努力。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年少时,他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动荡的生活给他埋下了奋发图强的种子。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袁隆平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开始了持续半个世纪的研究。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

  1996年,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5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我希望今年的示范田实现亩产1200公斤、每公顷18吨,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生日前夕,袁隆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当被问及生日愿望时,袁隆平又一次说起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全世界有1.6公顷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在袁隆平看来,发展杂交稻会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巨大的贡献。据了解,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邓霞 刘双双 徐志雄)

  孙家栋:造“中国第一星”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孙家栋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生涯。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参与开创了一系列“中国第一”: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1951年9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的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由此开始了他7年“学飞机”的历程。时年22岁的孙家栋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回到祖国。之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导弹总体设计部。学习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专业,却没有从事飞机制造,而是被安排进入导弹研制部门,这是孙家栋科研生涯的第一次转型。1960年,孙家栋参与的中国导弹试验接连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