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一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就有光山县之名。1019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出生在光山县。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任光山县令,因此给他起名“光”。 △小学语文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光山县。幼时的司马光博闻强识,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资料图片) 一千年之后,在司马光的诞生地,这片被油茶树覆盖的青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当天,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踏访的就是司马光油茶园。据了解,当地种油茶已有上千年历史。 △司马光油茶园。(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 △司马光油茶园在槐店乡的6个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2.7万亩油茶,并形成产业,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央视记者王波涛 潘巍拍摄) △油茶果和油茶籽。果实经过晾晒裂开,其中的油茶籽用来榨油。晒干的茶壳可以提取木糖醇、活性炭、有机肥等。(央视记者许达拍摄) 当地人称茶油为“油中茅台”。它的不饱和脂肪酸甚至高于橄榄油,其中茶多酚、角鲨烯、黄酮等一些抗氧化因子的含量也比较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珍稀的食用油类。 油茶树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树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全世界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油茶大多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和丘陵。光山县栽种的油茶树大多五年挂果,六年进入盛果期,树龄在百年以上。丰产能达到一亩田产约100斤油。 △油茶果成熟要经历五个季节,经常呈现花果同树的景象,当地人称为“抱子怀胎”。除了观赏,油茶花还是很好的蜜源。(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当地人时常说,“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现在,光山县有43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种植油茶面积达到22.7万亩,产业辐射带动了3689户贫困户增收,解决了60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9月8日,县里还举办了光山茶油品牌日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促销茶油。 △油茶园工作人员袁明永和陈文珍。他们从2009年开始在司马光油茶园工作。春秋两季除草施肥,每天收入50~100元,采摘季节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考察调研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看望慰问老区群众。今年正好是司马光诞辰1000年。习近平曾经多次引用这位史学家在《资政通鉴》里的名言:“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个小小的油茶园,正是千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 “光山十宝”,让这个贫困村化身多彩田园 离开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来到当天考察的第二站——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调研。 △东岳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这是东岳村文化中心。(央视记者潘巍 王波涛拍摄) 东岳村所属的光山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9月,中央办公厅定点帮扶光山县,先后派出四批12名干部到光山县扶贫挂职。同时,中办149个党支部与光山县74个村结对帮扶,开展各类脱贫攻坚工作。 △这是中办挂职干部在光山县开展帮扶活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岳村利用种植、养殖优势,大力推进“多彩田园”产业扶贫,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把绿茶、干菜、生态大米、黑猪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截至目前,东岳村电商服务中心的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带动本村26户贫困户118人脱贫。如今,东岳村和光山县都已实现脱贫。富起来的乡亲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文明传承。 △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豫南地区的戏曲剧种,花鼓戏唱腔丰富,分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类。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花鼓戏演出道具。(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在东岳村文化中心,习近平还看望慰问了老区群众。 △这是当天总书记看望慰问的6位老区群众代表。(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走访郑煤机“世界支架第一高” 习近平情牵民族装备制造业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郑州,他首先去了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郑煤机集团”)。 △郑煤机集团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郑州煤矿机械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现有员工18000多名。(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 △这是郑煤机总装车间。(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