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全校处级干部和博士、教授代表会议召开,对机构调整方案进行无记名测评。最后测评结果显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93%。改革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罗成翼认为,这不仅是对方案本身投票,也是大家对未来投票。 民意的认同和支持坚定了党委班子将改革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党委并没有马上作出决定。“再缓缓,再多听听老师们的想法……”校领导再一次分头下到所联系学院进行宣讲,了解教职工的意见。 2017年2月,《关于机构调整的通知》正式下发,从2月21日晚党委会通过机构调整方案到23日下午干部全部到位,这场涉及全校所有内设机构、近百名干部的调整工作,只用了短短48个小时。 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党委班子近百日披星戴月、不遗余力的努力。充分调研、科学规划、深入论证、集体决策、谨慎推行——既要霸得蛮更要耐得烦,这些开门改革的经验在机构调整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现在,周勇担任艺术学院院长,致力于大艺术学科带头人和大艺术学院先进管理模式的探索,干得浑身是劲,“音”“美”类学科集成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出来。李梦醒先后担任应用与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和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的负责人,成为了学校双创教育、工程实训、产教融合方面的排头兵;合并后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也实力大增,短时间内便获批省级一流专业两个、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 看到机构调整的成效,教职工们不再观望了,意识到这一次的改革是来真的了。以机构调整为突破口,包括编制调整、绩效改革、干部任用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等六大类、22项改革全面有力有序推进。建立了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实现了干部队伍的逐步优化,一批“75后”“80后”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逐步建立完善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改革不仅触动了利益,也触动了灵魂,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聚焦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接地气,又要接天线” “本科教育教学是基本口粮,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学校逸夫图书馆外墙上挂着的这条醒目横幅,昭示了改革的初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功能,推进“六破六立”综合改革,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局,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 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建奇表示,学校明确“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表明不做研究型高校,而是集中精力和资源,全方位围绕城市化主题,培养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学校办学方向上最清晰的定位,也是最深刻的减法”。 李建奇介绍,2017年,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方案,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两种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突出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项培养特质。 “聚焦城市建设行业特色,对接新型城镇化建设主战场。”学校在学院整合的基础上,先后撤销、停招了园林、生物工程等11个专业,集中力量建设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实现了学科专业更加优化、师资队伍更加合理、资源投入更加集成的目标。 减法背后,是一连串加法。加大财政投入,仅2018年,学校就安排预算经费1.58亿元用于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技术革命需求,在做强城市建设类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信息制造类学科专业,新增10个专业,其中智能制造工程等信息制造类专业达5个…… 为强化理工科专业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通过机构整合腾出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600多万元对智能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工电子、金工等实训室进行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蒋冬初对记者说:“工程训练中心的成立使学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程训练体系,尤其是金工实训和电工电子实训普及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既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提供条件保障,又用于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还可面向社会提供生产和技术服务。”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僵化、开放度不够的问题,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主动融入地方和区域经济,全面推进校企(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依托300多家合作企业、5家校办企业、24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52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学校形成了校企协作、产教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局面。举办产教融合论坛,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智慧社会技术与实践”课程,与远大住工集团合作举办“远大住工学院”,与南县合作举办省内首个“乡村振兴规划学院”…… 依托校办企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是一大特色,学校现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等5家校办企业。近三年,教师在校办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300余项,学生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城乡规划、建筑工程等6项甲级资质,在全国高校排名前列,是学校的一张“王牌”。该院常务副院长李志学表示,研究院主动对接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成为学校创新的平台、服务的窗口、增收的渠道,更是育人的阵地。 目前,副校长郑卫民正在主持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是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0版。他告诉记者,“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接地气,又要接天线,对准高精尖,对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及时将企(行)业新要求、新工艺、新标准和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狠抓学风、教风,则成为推进四个回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