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菌菇飘香溢武川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09
摘要:-(武义新闻网武义县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

  武义新闻网讯 “要致富,种香菇,半年成为万元户”,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流传于我县农村的这句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许多农家子弟求学的费用、兴土木的资金、农民投资创业的基础……都是从香菇这座“绿色银行”里得到了保障。

  我县种植香菇始于民国年间。当时,省建设厅举办的农产品展览会上,宣平县韩宝恒的香菇获甲种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县以承担实施省级、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武义县食用菌产业提升工程”为抓手,围绕“稳规模、调结构、强规范、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推动食用菌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种植香菇这个传统产业“老树绽新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种植品种从少到多,种植范围从小到大,许多武义农民走出山门,把食用菌种向全国。种植食用菌成为我县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依靠,成为奔向小康的强大“推手”。

  科技引领

  “武香一号”成新宠

  因生产香菇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多年来只有零星栽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栽菇新技术的推广,依据县内山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条件,1986年香菇生产被列入我县县级“星火计划”项目。中国虽是香菇的原产国,但日本却以“香菇王国”著称,其香菇产量占全世界70%,而且种植技术先进。

  1990年,时任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所长的李明焱被国家科委选送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中心深造。回国后,李明焱便开始着手鲜菇出口。但出口半年后,日本方提出新条件,希望全年供应新鲜香菇。这给李明焱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香菇的种植温度一般不能超过25℃,因此只能在冬季和春季种。日本的菇农在夏秋两季是采用空调来控制温度的,但高额的成本成为了生产的阻碍。于是,他决定研究培育耐高温的香菇品种。

  1991年,李明焱成功研制出“武香一号”品种,这种能耐34℃高温的香菇在日本获得了终端超市的认可。然而,推广“武香一号”出现了难题。“武义夏天的温度不止34℃,一旦持续高温15天以上香菇就会减产;而高温就可能带来干旱,万一断水就没有收成;除此之外,浙江的梅雨季节持续30天以上,菌棒易烂;同时,农户普遍缺资金,没钱买菌种和菌棒。”李明焱说。后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农业保险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县财政还安排资金补贴菇农。李明焱采用从日本学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安排生产,第二年全县就种植了200万袋,并获得了成功。

  花香蝶自来,“武香一号”的成功研发种植吸引了磐安、缙云、丽水等周边县市的菇农前来购买菌种。从1993年开始,“武香一号”的种植规模在省内逐渐扩大。1997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武香一号”为浙江香菇新品种。随后,“武香一号”开始在全国推广。

  科技引领,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仍在继续。“我们通过科技特派员平台,深入基层、生产一线,更好地把省农科院的科技成果在我县广大菇农中推广,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技术、更高的效益。”蔡为明是省科技特派员,十多年时间里为我县菌产业技术创新注入了许多活力。同时,我县与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投资2000多万共建“食用菌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研发推广了食用菌菌棒专业化规范化生产等一批新技术,建成全市首个单体面积最大“菌光互补”光伏电站;研发建立香菇周年化高效种植模式,一举突破香菇传统种植模式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产量质量不稳定的瓶颈制约。

  产业发展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香菇为我县食用菌产业最主要的菇种,生产规模占全县食用菌总量的70%以上,受益面广、受益农户多。30年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刚刚起步,如何种植,如何推广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从未接触过食用菌种植的南部山区农民来说,种好食用菌更是一大难题。

  “那时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种植,所以要向他们推广食用菌技术很困难。”花了近半辈子时间致力于推广食用菌种植的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潘祖华,立足本职努力推动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使农民增收致富,潘祖华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手把手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种植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用到“无菌操作”。为此,他和同事一起下乡,在村里一待就是个把月,从装袋到灭菌再到接种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认认真真地传授给村民。“那时还没有先进的灭菌设备,灭菌这个环节是用村民家里的土灶烧火,通过长时间的火烤来完成,一般要花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们就和村民们一起守在土灶旁熬通宵,累了就在土灶旁随便躺一下。”潘祖华说。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宅、柳城等南部山区乡镇的食用菌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农民重要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10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200多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食用菌示范大户,还指导创建了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食用菌精品园。为建立郭浦朱食用菌精品园,潘祖华陪同公司负责人到福建罗源、江西黎川、连云港、上海等多个食用菌产业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最终成功建立了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建成了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秀珍菇规模化、设施化示范基地。

  小小的食用菌,成为了脱贫致富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县加大了食用菌产业建设,推进食用菌生产设施的升级改造,推动了我县食用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了年产值2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52户、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9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为帮助菇农增产增收,我县转变思维方式,专门成立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建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香菇大镇”新宅镇已将香菇发展成为该镇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全镇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农民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新宅镇的香菇产业为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3760万棒,总产值4.73亿元,其中一产产值达2.5亿元。

  走向全国黑木耳成“金木耳”

  小小香菇成为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更成为了菇农走向富裕的桥梁。许多菇农走出家门到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指导当地的菇农种香菇;有的还把香菇种到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大都市郊区,更远的甚至到缅甸、韩国。

  9月,如果你来到位于中吉边境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会看到许多村民院子里的果树下,一排排交错排列的三四十厘米高的白色黑木耳菌棒,远望好似一队队敦厚可爱的小哨兵,格外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