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媒体报道,有多位用户称,在某知名旅游企业旗下的“提钱游”“程程白条”上借款旅行,被平台收取了199元借款提速包,综合贷款年利率逾300%。有媒体在21CN聚投诉平台上发现,今年5月至7月,关于这个旅游平台“砍头息”“暴力催收”等投诉信息多达277条,在黑猫投诉上也有100多条类似投诉。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分析说:“通过这种现象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即科技企业做金融业务。很多旅游在线平台都是以科技企业起家的,即便是旅游行业,其实还是以科技企业的身份来做互联网业务。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标准和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很多科技企业的风控能力或对金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欠缺,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补足的,所以在行业发展前期,出现类似现象是比较正常的。” 曾从事旅游金融产品开发的曾荣介绍说,由于旅游行业的复杂特性,旅游供应链长,资金流转环节多,交叉行业也多,很容易产生资金沉淀和管控上的漏洞,旅游消费金融的风控模型由银行风控模型而来,但还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进一步演化。旅游项目建设和投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旅游景区的繁荣更需要较长时间,为此旅游业未来收益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旅游业贷款主要以景点经营权、门票收费权进行质押。 关于旅游消费贷款的风险,尹振涛认为:“一方面在于旅游的花销还是比较大的,在旅游贷款分期的带动下,个人的承担能力和旅游诉求是否合适?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分期的方式进行海外游,到一些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去,会加大自身的债务压力,如何才能实现健康引导值得思考。” “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存在特殊性。旅游行业的消费分期通常是一次性给到旅游服务提供商,如果消费者在更改了行程或因故取消行程的情况下,从消费者保护和服务上来说是存在处理障碍和难点的。这可能就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或是建立可行的市场规则进行约束。”尹振涛说。 创新模式强化监管 保障行业良性发展 即使存在风险,但消费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的联系已然变得越来越紧密。旅游全产业链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各个环节均涉及消费。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服务可在各环节探寻结合点。 “如出游前的理财需求等;出行中的资金保障需求、分期消费、购物需求等;出行后的消费退税以及理财等需求。而旅游+金融的创新融合机制,可以有效扩大游客、用户的规模和依赖度,更能够改善旅游消费者的体验。”郭晓说。 在狠抓流量变现的当下,不少线上旅游平台正在另辟蹊径转向产业金融方面。曾有某线上旅游平台金融服务部门工作经验的内部人士透露:“产业金融做一个单能5000万级别,个人消费金融的量相比太小,级别差太多。我们更加码基于旅游产业链企业的金融需求,2019年的整体融资规模差不多达到10亿元。” 对于如何有效保障旅游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尹振涛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对于此次《意见》提出的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尹振涛说:“首先对行业要有风险意识、牌照理念,按照市场规则推行业务,其次要考虑到自身大量的客户端(如手机App或者电脑软件)客户、金融消费者保护、数据安全以及行业的业务逻辑,还要考虑商业发展的逻辑、金融监管要求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因素。” 尹振涛还建议,在相关监管层面,首先要有引导,包括引导科技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给予科技公司创新型的牌照资源,引导金融消费者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其次要有约束,需要明确监管部门、监管机构,监管过程中还要考虑这种新业态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对这类企业的监管要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有所不同,这类金融公司的数据流监管起来会比较困难,可能需要科技监管手段”。 有业内人士介绍,风控能力通过审核通过率、坏账率分别对收入规模、成本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一个平台的利息、服务费越高,定位的用户资信就会相对更差,审核通过率就会更高;而提升风控能力,能保证在利息、服务费不变的情况下审核通过率提升,从而扩大收入规模。 “提升风控能力能实现在审核通过率一定的情况下坏账率下降,从而降低成本。”曾荣建议说,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对接多维度数据源、个人信用认证、量化评级等做到快速自动化审批,灵活配置风控模型,降低风控成本,提升审批效率,减少坏账发生率。让企业在增加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基于征信体系的风控体系构建将成为旅游金融服务商的重要竞争力。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0%;预计国内旅游30.8亿人次,收入2.78万亿元,分别增长8.8%和13.5%;入境旅游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均增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