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国办出台意见 借力消费信贷追逐“诗和远方”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31
摘要:借力消费信贷追逐“诗和远方” 国办出台意见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从推出惠民措施、丰富产品供给、发展夜间经济、提升旅游环境、促进产业融合、严格市场监管等九个方面提出具

借力消费信贷追逐“诗和远方”

国办出台意见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从推出惠民措施、丰富产品供给、发展夜间经济、提升旅游环境、促进产业融合、严格市场监管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 旅游产业链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各个环节均涉及消费。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服务可在各环节探寻结合点,最早以“传统银行+线下旅行社”模式为主,即部分线下的大型旅行社与银行进行合作,推出分期游

● 伴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消费信贷也逐渐渗入文化、旅游等领域。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消费信贷行业热度陡升,利用线上信用贷款购买线下服务的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捧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谢惠绪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推出惠民措施、丰富产品供给、发展夜间经济、提升旅游环境、促进产业融合、严格市场监管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着力供需两端,激发居民文旅消费的潜力。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鼓励发行有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的联名银行卡,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

对此,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意见》中的旅游金融信贷政策的出台,不仅将为居民的日常文化旅游消费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也有利于扩展银行金融服务和金融消费市场。”

瞄准供需两端发力

刺激文化旅游消费

新型的消费金融平台已嵌入诸如旅游等日常消费场景,银行提供的信用消费贷款,则可以更灵活地支持消费者多种消费需求。

王芸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据她介绍,银行推出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可以用于文化、旅游等用途,但严格规定不能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等投资性领域。

“我们的消费贷款额度从600元起,最高可借80万元,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能终端等自助渠道可以申请的累计额最高为30万元,而且利率也比较低。”王芸说。

作为某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郭晓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包括银行、风投集团和风控集团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已相继为游客提供了分期支付、信用卡、消费信贷以及保险等服务。当然,在“旅游+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包括OTA平台、旅行社等在内的涉旅企业也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借力互联网金融,创新构建旅游金融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如支付结算服务、旅游外汇管理、旅游消费分期等。

查阅相关资料,《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2010年之前,旅游消费金融便有所发展,最早以“传统银行+线下旅行社”模式为主,即部分线下的大型旅行社与银行进行合作,推出分期游的案例。

对于此次在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支付手段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背景,齐晓波介绍说,一方面原因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放缓,传统的消费领域增长空间有限,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是继汽车、家电等消费政策之后的又一大市场刺激性措施。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0%;预计国内旅游30.8亿人次,收入2.78万亿元,分别增长8.8%和13.5%;入境旅游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均增长5%。

“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消费可释放的空间很大,市场上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消费模式、产品业态,其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齐晓波说。

齐晓波分析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目的是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文化和旅游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提质升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伴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消费信贷也逐渐渗入文化、旅游等领域。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消费信贷行业热度陡升,利用线上信用贷款购买线下服务的消费方式,受到更多消费者追捧。

“《意见》中关于旅游消费信贷的政策,有利于扩展银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消费的市场。面向日益增长的中产消费阶层,预订酒店、购买机票方面的联名银行卡将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他们有更好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这个市场一旦激活,对于文化旅游消费的刺激作用很大。”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旅游消费金融活跃

风险防控有待加强

2013年,互联网金融热潮带动了一批较早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线上旅游平台。2015年之后旅游消费金融更受关注,众多线上旅游平台争相涌入。

郭晓说,从目前各类互联网旅游企业的用户来看,以马蜂窝等为代表的内容类企业用户增长强劲,旅游用户在线上的使用场景逐步深化。电商平台将先消费后付款的理念移植到了旅游业的发展中,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花呗、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等,均利用其庞大的平台用户基数,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而不断通过旅游概念和行业的植入,在自有平台为旅游产品推出分期付款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线上旅游平台均推出了旅游分期产品,同时还诞生了专注于旅游分期的创业型平台。

“信息技术与消费信贷业务的深度融合,使得消费者基本不受金融机构营业时间和办理空间的限制,用户在线提交身份信息后,平台可快速完成审核,及时授予信用额度。对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消费信贷能批量化、标准化地处理小额贷款,也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风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说。

据郭晓介绍,旅游消费金融服务平台具有贷款额度低、贷款周期短以及借贷费用低的特点。以某旅游企业的旅游白条业务为例,其最高额度仅有5万元,但己在相关业务中处于中等水平,而借款还款期限相对较单一,仅有10个月和3个月两种选择,从操作层面讲,旅游消费金融平台操作界面简洁、直观,具有审批快、付款快的特点。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