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中国企业有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如前所述,在最初的10年之中,中国的企业尚处在模式追赶和技术追赶的阶段,它的业务相对单一,产业链关联度不强,技术创新也不足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企业逐渐开始从追赶走向齐头并进甚至超越,他们开始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开始与线上线下的其他行业发生更多连接。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企业把触角伸向了金融,健康,娱乐等等多种领域,其他很多垂直领域的企业也同样更加具有自己的中国特性。 简而言之,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使得中国的计算机及信息产业找到了一条极速扩张的新路。中国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科技人才,又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因此一旦时机成熟,这一行业的迸发也变得毫无悬念。这一切也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反应:除诞生了科大讯飞这种暴涨十几倍的拔尖个股,整个计算机行业在A股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根据券商的统计,仅仅2009年到2018年间,A股计算机行业的公司数增长了近4倍,市值则增长了近乎8倍。从回报上看,计算机行业股票指数也大幅跑赢上证指数。金融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行业分类之中,计算机行业出现10年10倍股的次数仅次于医药。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除了增长迅速,频出牛股,过去20年间计算机及信息行业公司的股票还存在如下特征: 第一是这个行业更关注成长性。那些营收增速和净利增速能够得到保证的计算机行业公司,往往更会得到投资者的关注。有时候甚至营收规模的扩张的重要性还要高过净利增速。信达证券曾经做过统计,自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计算机行业营收增速在30%以上的上市公司,其股价表现远远好于其他企业。 第二是这个行业不太关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传统价值投资指标。投资这个行业的人大多是看重其未来潜力,关注的是“梦想”和“奇迹”,因此对于传统指标并不看重。例如如今已经万亿市值的亚马逊曾经多年亏损,若是看市盈率和市净率,则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持续投资的公司,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因此与之失之交臂。 当然,看重成长及不重视市盈率,既可能让大胆的投资者吃到美味的螃蟹,但也可能会引发重大损失。例如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期,动辄数千倍的市盈率曾经让投资者以为价值投资已死。但猴子能上树但上不了天,它总要有落地的时候。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计算机和信息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过于乐观而在这个行业上走得太远,而那正是投资角度上最为危险的时刻。 神话如何延续 从对过去20年数据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计算机和信息行业是一个持久发展的行业,起码从去过半个世纪来看,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第二,在持久增长的大背景之下,这一行业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过去几十年,这种周期表现在从硬件到软件,从单机到互联,从桌面到移动等多种趋势。而具体到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应用,它们也呈现出从萌芽到过热,之后恢复理性并且最终走向成熟及大规模应用的周期曲线逻辑。如果不能充分把握这种趋势变化,紧跟住技术变化的风潮,则必然会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例如,如果我们到今天仍只是在投资以生产硬件电脑为主的企业,我们肯定无法获得这一行业的最佳投资回报。 第三,在中国,计算机及信息行业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国产,从追赶到领先的变化。中国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商业模式也不断强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如果这种趋势能够正常延续,这一行业在中国的前景仍然不可限量。 因应着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对这一行业的未来报以乐观的期待。而在这样的期待之下,哪些才是未来十年最为重要的机会呢?笔者斗胆在这里预测一二。 首先是要关注那些最为可能得到广泛实际应用的技术。 当前时代被称为是人类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有多种科技都被许以重大的期待。例如有的人会认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将使其成为下一代的主流技术;有的人在推崇量子计算;更不用说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无人驾驶等行业应用。这些技术都有潜在的爆发可能性,但也有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地。有时候这些技术会被过分的得到吹捧,有些技术则可能遭到不公平的漠视。要完全避免在这些行业上的判断失误是不可能的,但若想尽量的抓住最具有爆发可能性的技术,那就必须要观察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只有那些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业绩增长,而只有真正的增长才能推动企业价值的提升。 实际应用的技术并非一定是成熟的技术。实际上,历史经验往往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不成熟但却已经得到应用的技术,往往更能推动企业价值的增长。以主攻人工智能的科大讯飞为例,其实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水平仍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但科大讯飞之所以能够得到投资者追捧,最关键的是它通过翻译机,输入法等一些浅显但大众化的应用,让大众对这一新兴技术产生了足够的憧憬。 科大讯飞股价走势图。在2017年,人工智能开始替代互联网成为科技投资的主线概念,科大讯飞的股价在这一年达到迄今为止的历史高点。 历史上有更多可以证明这一规律的例子。例如,微软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90年代称霸,是因为他的操作系统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兼容机上。微软的系统并非当时最好的系统,苹果的操作系统就比他要好得多,但后者却故步自封,导致自己一直越发小众。反过来,苹果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一款叫做牛顿的触屏式个人掌上助理,但结果这项看起来更为先进的技术不仅没有让用户买单,更差点让苹果公司破产。20年之后,等到乔布斯再次推出可触摸的手机iPhone时,所有的技术已经到了可以大规模应用的阶段,苹果这才咸鱼翻生,重新成为行业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