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台了《海洋基本法》等法律,将“增进国民对海洋的理解”作为重要原则与方针。日本海洋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一环。海洋教育当中,海洋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日本海洋教育的62.8%以海洋教科书方式配合海洋教育议题进行。一项调查表明,日本中小学生对海洋教育的了解程度为29.2%。此外,日本注重培育传递海洋科学知识的人才,加大力度支持普及与海洋有关的娱乐活动,培养国民海洋意识。 具体应该如何培养青年海洋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发力。学校的海洋教育尤为关键。 侍茂崇介绍说,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以海洋为本的理念,确立了海洋教育的“亲海、爱海、知海”三大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海洋休闲、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资源与可持续性。北京市海淀区向东小学自主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海洋》《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等。 侍茂崇提出,用海洋科普方式,培养21世纪海洋人才。师资培育机构应开设海洋教育(海洋科普)专题,培训中小学教师。海洋相关大学要开设在职教师进修课程,培训非涉海大学教师,普及海洋知识。研究各种非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能力。参与国际合作海洋科普计划,培养新的科普队伍。 “要普及海洋科学,教育必须先行,”侍茂崇动情地说,“要让我国更多年轻人在更广的范围接触海洋科普;海洋科学家也要多参加海洋科普知识教育,让海洋教育惠及更多受众。” 陈立奇表示,“要借助海上和冰上丝绸之路,把海洋和极地文化建设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要注重小、中、大学各种层次的科普教育,为国家培养海洋和极地文化建设的接班人。”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轶强则提出了“海商”概念,介绍了将“海商教育”列为青岛市南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实施“以海育人”的情况。 海商相对于人的智商、情商而言,是海洋品格特质的商数,是海的人文精神与品格,海的文化与样态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映射与塑造。它是一个人对于海的情感认同程度,客观认知水平,实践应用能力;是以海元素为考察依据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合作,和参加南极科考的科学家建立了联系,为1-8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了9大主题共计18期的海洋主题研学课程,通过海洋研学周、研学营、讲堂等一系列的课程,把海洋教育课堂搬出校外,将学生的学习触角伸展进海洋。此外,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又联系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地质研究所、海监支队、海军博物馆等35家涉海单位,成立了“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让各大涉海机构的30余位海洋科学家成了市南区各学校首席指导专家。 除了学校教育,海洋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是开展海洋科普的有效途径。 王宁介绍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是中国唯一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也在面向青年群体精准发力,通过开展‘海洋科普直播课堂’、‘海洋科普真人秀’、筹备‘问海杯’国际海洋创新大赛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海洋文化能够真正走进年轻人,促进优秀海洋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主任齐欣介绍说:“科技馆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相关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与服务机构,其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科技馆的科普工作通过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网络科普、影视科普等一系列方式展开。比如中国科技馆四层‘挑战与未来’展厅设有‘海洋开发’展区,通过海底剧场、波浪发电、可燃冰等模型展示,向公众介绍海洋文化。2012年开始中国科协推动建立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以及中国科技馆在海洋科普方面的实践探索,通过塑造‘新时代·新体验’科普主题品牌,打造了大科普的格局。” 陈立奇认为,要注重科技引领与文化建设的相辅相成。海洋和极地文化宣传普及,应结合国家需求、顶层设计,要结合重要事件、英雄人物和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发挥中央媒体主渠道作用和地方媒体的积极性,讲好中国海洋和极地科技文化故事。 赵进平提出,开展好海洋科普,要多宣传科学成果,这是科普的主方向。其次是宣传科研历程,因为科学史是科普的重要环节。第三是宣传心路历程。因为科普是基于游览科学世界游记。第四是建立科普队伍。科普需要集体的努力。 李少青说:“加强海洋文化建设,要着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大力宣传好科学家精神,将时代精神融于创作之中,以大气魄、正能量、平凡人的视角,反映科学家人格、人品、修为,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除了学校教育,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好海洋文化亦引发了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 人民网外文信息中心主任陈一鸣从利用新媒体做好海洋文化传播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民网运营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总粉丝量已经突破7000万,粉丝量、活跃量、互动量都位居全球媒体前列,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年轻人中传播海洋文化。”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海洋信息部主任牛晓民则从如何打造青岛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标杆谈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要明确青岛在全国文化版图中的定位,发掘海洋文化的历史积淀优势,通过加大海洋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来助力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