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鸟瞰图 琴岛夏意浓,问海正青春。 6月19日,一批从事海洋科普、海洋教育和海洋文化传播的专家学者齐聚美丽的青岛鳌山,参加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举办的海洋文化建设论坛,专家学者们以“加强海洋文化建设”为主题,围绕“海洋科普文化建设”“新闻宣传渠道拓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刘保华等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海洋院所的知名学者,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等文化领域的专家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近百人参加了论坛。 海洋不是尽头,而是起点当人们第一次从高空俯览地球时,惊喜地发现这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卫星云图照片上大面积静谧的蓝色和风起云涌的漩涡,让人瞬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神秘气息。 这是占据地球71%面积的海洋,然而普通人对它的认知却极其有限。 海洋中有多少资源和生物?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开发这些资源并做到有效保护?海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些看似常识类的问题,却鲜少有人能够回答。 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还有四大岛屿。但一项媒体调查显示,能准确说出这些数据的人并不太多。 2018年6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首先要做到的是要让青少年知道海洋是什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公共关系部负责人王宁在论坛上发言时,提到了中科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的一个观点: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是风雨的故乡,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是交通的要道,海洋是国家安全的屏障。海洋对人类如此重要,我们要将海洋变“透明”。 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士奇在作主旨演讲时,提出要了解地球变化对海洋的影响。他介绍说地球演变已进入人类世,如海洋变暖、世界大洋热盐传送带变慢、海洋吸碳能力下降、海洋酸化等。 与我国公众对于海洋文化知识欠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1世纪海洋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显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了在未来占据海洋世界的一席之地,纷纷实施相关政策,开设课程,不断加强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 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南极学术委员会委员侍茂崇在论坛上引用了全国人大代表王祖温教授的一个观点:“在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比较薄弱,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瓶颈。” 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外交部原副局长李少青说:“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我曾常驻6个国家,累计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到过几十个国家。我真切地感受到海洋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并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海洋话语权。” 侍茂崇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要转变我们的海洋观。以往我们都认为海洋是尽头,现在海洋是起点。” 海洋文化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海洋科普事关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事关海洋强国建设。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 王宁表示,我们国家海洋研究起步较晚,与海洋强国的差距是存在的。她展示了这样一组对比数据:美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28%,而我国却只有8.47%。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从研究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专业角度,解读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制环境、政策举措和发展成就。他指出,从中美两国公民科学素质自1995年到2018年变化的对比数据看,美国公民科学素质已经从迅速提升进入到了稳定发展的阶段,适应其科技强国的地位。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则是从稳步增长到了快速提升的阶段,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科技人力基础。 这组中美两国间强烈的数字对比让我们看到,要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让我国在世界科技浪潮中处于领先地位,要靠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要靠全体科技工作者和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抓起,开展科学普及。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虚杰表达了对海洋科普图书的担忧:“我国海洋科普图书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面向少儿的书多,面向成人的书少;引进的图书多,原创的图书少;在原创的图书中,知识介绍的多,文化气息的少。”在海洋科普读本中,《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贝壳博物馆》《深海精灵》等系列书籍销量火爆,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国原创的海洋科普图书中,体例陈旧。杨虚杰举例说,国内有的原创图书目录按照“蓝藻、红藻、绿藻、褐藻、海带、海草……”等结构展开,这些枯燥而单一的图文介绍安排,在互联网时代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科普队伍同样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赵进平指出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由于评价体系的原因,科学界的很多人做科普没热情。而一群不懂科学的所谓“科普达人”却往往将错误的科学知识带到公众身边。二是科普是碎片化的,而读者需要系统的、系列的科普知识。三是对科普的投入少,写科普无法糊口,科普队伍薄弱,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影响的是整个青少年群体海洋文化知识的培养,影响的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海洋强国建设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蔺玉红对青年的海洋文化素质培养和教育尤为关注,这也是她第二次走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她在主持主旨报告环节时表示:“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同飞,需要建立最深沉、最持久的海洋文化自信。”她提出,要从源头上改变轻视海洋科普的惯性思维,将海洋科学普及和海洋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亲海、爱海、知海,感悟海洋精神、培养海洋意识、厚植海洋情怀。 普及海洋科学,学校教育必须先行海洋事业后继有人,青少年人才培养是关键,最主要的抓手是开展海洋教育。侍茂崇介绍说,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都在不断出台政策,加强国民海洋意识教育。 如美国设立了联合海洋机构,涉海高校、研究所组织学生进行海洋夏令营等活动;教授、博士亲自给学生讲解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与大气等课程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