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李吉均:一半是冰川 一半是火焰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15
摘要:2019年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3月20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此专门举办研讨会,施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聚兰州,缅怀这位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先驱。 施先生是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2019年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3月20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此专门举办研讨会,施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聚兰州,缅怀这位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先驱。

“施先生是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中科院资深院士李吉均在研讨会上激动地说。虽然身体状况欠佳,但86岁的李吉均仍坚持参加会议,以此纪念他亦师亦友的施雅风先生。

正是这份坚持,只要身体允许,再高的山,李吉均都要爬上去;正是这份坚持,再难的科学问题,李吉均也要挑战。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升、黄河起源与地貌演化,他用一生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山高原之上。

深入祁连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首《勘探队员之歌》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这“火焰般的热情”也点燃了李吉均的梦想。

1933年,李吉均出生于四川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以优异成绩读完初中和高中。20世纪50年代,在“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理想。

李吉均也不例外。1952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那时候,他的梦想是骑一匹白马,漫游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之中,为祖国探矿。他心中认定,炼钢需要煤炭,矿产是工业的粮食。

李吉均高中毕业时身体比较羸弱,大家知道他的“探矿理想”后,都觉得他身体肯定吃不消,干不了地质这行,于是劝他改学地理。李吉均不气馁,为增强体质,大学校园的操场上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坚持天天跑步,晚上洗冷水澡,如此下来,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更为日后的野外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李吉均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博士、著名地理学和地貌学家王德基教授。

1958年前的祁连山腹地,冰封千里,人迹罕至。直到一支赶着牦牛和骆驼、穿着笨重老式棉袄科考队的到来,才开启了中国冰川科考的序幕。25岁的李吉均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这是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由施雅风带队,率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冰川位于高寒地带,不仅海拔高、空气稀薄,而且常有遭遇雪崩、陷入冰裂缝的危险,但高山冰雪利用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还将促进相关一系列学科的发展。

“我们当时都是首次研究冰川,在七一冰川现场听了苏联学者道尔古辛讲课,初步掌握考察方法,大胆分头进行。李吉均领导黑河分队,经两个月艰苦工作,实地观察5条冰川,应用地形图与航空相片,统计到186条冰川,面积104平方公里,计算得冰储量21亿立方米,写有很详细(包括冰川、地貌、气候、水文等资料丰富)的考察报告,圆满完成任务。”2005年,施雅风在《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李吉均院士论文选集》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这是李吉均与冰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壮美的冰川深深吸引了这位热血青年,他此后的生活和工作再也没有离开过冰川。从现代冰川到古冰川,从大陆性冰川到海洋性冰川,从祁连山到青藏高原,李吉均徒步考察了全国大部分典型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

1959年,李吉均在参加第二次祁连山冰川考察时遇险。

当时没有地图,考察队在祁连山深处迷路。队员们只能凭借罗盘和山脉走向行进,眼见随队带的口粮所剩无几,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出去。幸好一位会打猎的蒙古族向导,猎杀了一头野牛,才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考察队后来发现那不是一头野牛,而是当地牧民跑丢的一头牦牛。队员们非常内疚,通过电台联系到当地县政府,当面表示歉意并按当时的市价赔了牧民60块钱。而当走出茫茫的祁连山时,考察队只剩下一顿饭的口粮。

“那时候条件比较差,没有什么先进仪器,工作笔记都靠手绘。虽然地理条件艰苦,但是对于我们搞地学的人来说,却是很好的资源。”李吉均后来回忆说。

高原之梦

1972年,李吉均与费金深合作,不到半年就编写出一部10万字的科普读物——《冰雪世界》。施雅风评价这本书文字流畅、科学性较强,引人入胜,很受读者欢迎。

1973年,李吉均重新开始了对冰川更深层次的研究。他加入中科院青藏考察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负责西藏以及横断山脉的冰川考察研究。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