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是来自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大仵乡的负责人。4年前,她在浙江义乌做B2B国际贸易。2016年,河南省出台大力促进电商发展实施意见,鼓励在外电子商务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她辞掉月收入2万元的工作,回老家大仵乡马庄村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农村电商服务店。 当时在村里,电商、网购还是新鲜事,村里人来逛大半天,买的也多是9.9元的小物件,她因此得了个绰号“9块9”。后来,她转变思路,组建电商团队,由“代买”到“代卖”,组织村民把祖祖辈辈编吊篮的老手艺改进推广,吊篮上线第一天,销售额近11万元。那一年,还累计售出3万多斤胡芹和9000多盒农产品大礼包,总销售额近2500万元。 看着电商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40多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加入到她的团队,村里的“宝妈”们也开起了网店,300多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轻松就业。 乡亲们富裕了,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乡村大舞台建起来了,年纪大的跳广场舞,年轻的练瑜伽,孩子们学英文练书法,生活丰富多彩…… 全世界一万多名徒步爱好者为何云集大别山区一个小山村 前不久,位于大别山腹地的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郝堂村,承办了第十届“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来自全世界的一万多名徒步爱好者来到这里,共同感受茶乡山水的魅力。 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赛事为什么会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举办?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给出了“生态郝堂梦里老家”的答案。 他说,8年前的郝堂,房屋破旧,田地荒芜,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留在这个小山村。近年来,郝堂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还原梦里老家该有的模样。 过去村里穷,村民没有收入,农闲时,很多人就会去砍树卖钱,造成了山体植被的大面积破坏,特别是到了雨季,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天,几个村民又拉着大锯在河边锯树,被路过的老党员吴相典看见了,他快步上前,用腿挡住锯,大声吼道:“你们没有粮食吃可以去我家背,但是要锯树,除非把我的腿也锯了!”这棵树保住了,全村的大树也都保住了。老吴以身护树的故事教育着后人,保护环境的理念也深植于每个郝堂人心中。 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一般都是拆旧建新。2011年,郝堂村组织群众到乡村民宿发展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出台房屋改造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在老房子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村民张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个改造的,房屋外观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内部设施全部现代化,门前的家庭污水池里种满了净化力强的水生植物,兼顾了美观、环保、实用。改造后的老张家成了村里的“明星院”,村民们纷纷效仿改造,如今家家户户美不胜收。郝堂各具特色的农家院不仅村民住着舒心,还意外收获了大量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让村民们在家就把钱赚了。 保住了郝堂的绿水青山,也就留住了村民的金山银山。世外桃源般的郝堂,不仅引回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还引来了城里的游客、引进了世界级的赛事。 一个一驻七年的驻村第一书记 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有一个一驻就是7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她就是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宋瑞。 2012年10月,她被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到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驻村扶贫,一进村就感到了压力,24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两个村干部,且年龄偏大。2013年,她争取到一笔4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但过了两个月都没人来领。村民说,直接给钱就行了,让种、让养,我们不会!我当时就蒙了,这贫该咋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宋瑞决定从改变人心开始,扶起志向和智慧。他们在村里建起“道德讲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讲孝亲敬老、勤劳致富,唤醒人心、改变民风。人心一变,奇迹出现。贫困户骆同军戒了酒瘾和牌瘾,立志为儿孙做个好榜样。妻子在家开起农家餐馆,他到村企业上班,全家近年来年收入都稳定在7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的弯柳树村,村民勤奋肯干,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去年的11727元。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歌舞团,今年他们创作的情景音乐报告剧《弯柳树的故事》被中国文联列入支持项目,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指导下排练,计划今年年底进京汇报演出,并沿“一带一路”国家演出,展示脱了贫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本文图片来自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