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6位实践者向30余国分享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01
摘要:6位实践者向30余国分享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6月28日,在中共中央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6位来自河南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者,向来自30多个国家政党的近300位嘉宾分享了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6位实践者向30余国分享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焦桐”从“救命树”变声上乘乐器板材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告诉外国嘉宾,“焦桐”是兰考的象征,也寄托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思念,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他介绍,兰考历史上风沙、内涝、盐碱灾害严重,老百姓生活十分贫苦,很多人外出逃荒。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为治理风沙,他带领群众把沙子底下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丘上,再种上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就这样,兰考人民用铁锹翻出了30多万亩土地,也栽上了大片的泡桐林。

6位实践者向30余国分享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焦书记当时也没有想到,他当年种下的泡桐,如今成了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兰考有个徐场村,很多村民为了生计到外省乐器厂打工,他们发现做乐器最好的材料就是兰考的泡桐。如何挖掘泡桐的价值?兰考县各级党组织访专家、跑企业、找银行,在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有实力的建起了工厂,有技术的开起了作坊。徐场村的乐器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但使该村成了富裕村,还带动1000多人就业。

 当年兰考老百姓心中的“救命树”泡桐,如今成就了一个更大的产业——家具制造县里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给兰考带来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兰考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郭小麦”的“科技粮”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发自内心地说,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大学毕业留校40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经常到试验地和麦田,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地叫“郭小麦”。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纪录。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

6位实践者向30余国分享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郭天财自豪地告诉外国嘉宾,现在河南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中国每4个馒头、3包方便面就有1个(包)产自河南。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土地保姆”托管土地10万亩

来自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李杰,被称作“土地保姆”“新时代农人

2011年,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统一提供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的托管服务。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粮食品种、栽培技术、订单销售等先进的生产要素,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逐步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6位实践者向30余国分享人类战胜贫困的河南力量

 

2012年,一位叫张金木的老人找到李杰问:“俺能不能加入你的合作社啊?实在是干不动了!”老人70多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干农活越来越力不从心,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8亩农田,老两口一年忙到头,收入还不到13000元。他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由合作社全程托管,那一年,他家的粮食卖了20800元。老人高兴地告诉李杰:“真是没想到啊!土地交给你以后,我不用干活,还多挣了7000多元呢!”

合作社对粮食生产中“耕、种、管、收”的每个环节,组织项目细分、成本定价,农户种地不仅省心、省力,每亩地还少投入220多元;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每亩地能获得50元左右的收益。

截至目前,李杰的合作社已在兰考、巩义等5个县(市)托管土地10万亩。通过全程托管服务,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又实现了粮食“优质优价”,达到“人不在家,收入增加”的效果。

乡亲们送她个绰号“9块9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