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实施了一系列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组建省政务服务中心、省(中)直37个单位471项审批事项进入中心进行集中办理,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开通了8890综合服务平台,8890是个谐音,就是“拨拨就灵”,加大为民服务的力度。大力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去年,省直部门行政职权精简18%,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取,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5个工作日以内。今年,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将压缩到90个工作日以内,省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不动产登记5天办结,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三是出台了一揽子利企惠企的务实举措。为了给企业减负,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去年减免税费1390亿元;今年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均按最高上限减征,社保费率全省统一由20%降到16%,一步降到位。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我们出台了23条政策举措,对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为大力推进“双招双引”,我们出台了8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从放宽外资市场准入、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全面实施“项目管家”制度,从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到投产、达产,为重点项目全程提供“一对一”“店小二”式优质服务。 四是整治了一大批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纠四风”“办事难”等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等突出问题,广大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着力整治政府失信行为,我们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厚植契约精神,注重践信守诺,新官必理旧账,决不能欠新账,政府作出的承诺必须坚决兑现,政府作出的部署必须落实到位。 在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辽宁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社会各界对辽宁的发展信心不断增强。去年以来,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在辽宁落地开工。比如,华晨宝马沈阳新工厂开工建设,华锦阿美石油化工公司挂牌成立,这个项目是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进外资的最大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100亿美元。恒大集团在辽宁投资12个项目,总投资2800亿元,华为、腾讯、京东、光大等企业集团纷纷与我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可以这么说,现在辽宁正在重新成为各方投资兴业的热土。我们深知,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辽宁营商环境更好更优更持续。我们也深知,营商环境的改善优化,离不开新闻媒体和广大记者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我想对各位记者朋友发出真诚的邀请。辽宁是个好地方,辽宁正在好起来,辽宁恰逢好机遇,辽宁欢迎好朋友,期待各位朋友多来辽宁考察采访,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对辽宁的振兴多加支持帮助。谢谢。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改革创新引领全面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近年来,辽宁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比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国企改革也有新进展。请问,辽宁如何通过改革来破解体制机制的难题?下一步,还将在哪些关键领域继续深化改革?谢谢。 陈求发:辽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仍然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要靠深化改革。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全面振兴,牢牢牵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聚焦薄弱环节,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下大力气补齐体制机制短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率先出台了“一二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制定了产业政策,特别是制定了发展工业八大门类的产业政策。这些举措优化了要素资源的配置,增强了微观主体的活力。我们也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们依法依规取缔了“地条钢”,去年在退出229处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化解产能2381万吨基础上,又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25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4万吨,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去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7.1%,县城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比年初缩短了4.9个月;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地资金超过600亿元,企业杠杆率逐步下降。减税降费1390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41亿元。补齐短板扎实有效,对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脱贫攻坚等领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第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多,是制约辽宁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制定实施三年攻坚计划,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我们推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值得一提的就是东北特钢、东药集团等一些企业,通过混改实现了扭亏为盈。新组建的省交投集团、水资源集团、环保集团等12家企业集团,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这12家集团原来都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我们就把它们事业单位转企,实现资产更好的保值增值,也减少了事业单位的人数,减轻了财政负担。国企战略性重组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招商局集团成功整合大连港、营口港,辽宁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去年,全省地方重点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7%、40.4%,国企改革效果应该说比较明显。 第三,积极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在党政群机构改革方面,我们既注重和中央机构设置相匹配,又突出了辽宁实际和特色,省市县党政机构改革任务率先完成。开发区(园区)、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改革全面推进,这是我们的自选动作。开发区(园区)基本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作,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数量大大压减、服务更加规范,对全省14003户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确认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机构3911户。全省共有25421家登记的社会组织,列入清理规范10244家,完成整改5129家,注销、撤销登记5115家。之所以要进行清理整顿,就是因为有些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管理不规范、存在乱收费行为,给企业增加了负担。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方面,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全省1800多个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转企,刚才我提到的省本级12家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就是事业单位转企转过来的。2.7万多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全省2366个,精简幅度达到92%。新组建了企业集团157家,6.6万名事业编制人员转为企业人员身份,同时收回了15万个事业编制,减轻了企业负担。通过改革,我们解决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问题,厘清了政事职责,优化了资源配置,减轻了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