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澜沧出产的“院士洋芋”因“熟期早、薯形好、个大光滑、口感好”等特点,深受北京、山东等地客商的青睐,成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渠道。澜沧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唯 近年来,澜沧出产的“院士洋芋”因“熟期早、薯形好、个大光滑、口感好”等特点,深受北京、山东等地客商的青睐,成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澜沧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88个贫困县和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澜沧还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素质性贫困非常突出,要想在这个主战场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针对农业大县的发展实际,解决素质性贫困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科技力量的注入。以科技为攻略,大力推动科技扶贫,使一个深度贫困县发生脱贫攻坚的深刻变化。 科技战队 强将手下精兵多 “作业”做得好,奖励一万元。在澜沧职业高级中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指导班结业仪式上,澜沧县糯扎渡镇谦迈村农民周扑生拿着一个“大洋芋”走上台,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手中接过一万元的“奖学金”和结业证书。这个“大洋芋”重1.395千克,用周扑生的话说,这是院士“老师”留给农民“学生”的“作业”,而1.395这个数字是本次的最好成绩,获得了一万元的奖励。其实,对于周扑生和广大农民来说,更大的奖励是他们学到了科学技术,并通过运用科技,让自己富裕起来了。 澜沧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历史性机遇,依托“院士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借助院士、专家人力、智力帮扶,加大科技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示范带动全县广大农民群众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科技运用转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院士专家为引领,组成了实力强大的科技战队,在科技强将的培养下,一批批脱贫精兵脱颖而出,周扑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员。 2017年,4个院士专家指导班开设起来,培训了240人。2018年,举办冬季马铃薯与蔬菜培训班、林下三七种植培训班、畜禽养殖培训班、中药资源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等院士专家指导班10个,从全县20个乡(镇)招收600名农民学员。对已毕业的院士专家指导班学员加强跟踪联系和后续指导。结果表明,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学员的劳动技能、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变了许多不会不能的劳动观、技能观和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许多学员成为增收致富的生产能手,对身边村民起到了技术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2018年,有部分学员个人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一百亩,林下有机三七种植面积达数十亩,还有往期学员成立合作社种植马铃薯250亩。 澜沧县还积极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把脉问诊、传经授宝。利用中国工程院的智力优势,多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和行业管理人员来澜沧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到企业调研,开展产业对接,帮助本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积极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多次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前往山东、北京等地考察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做法和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经验。 为了助推科技扶贫有效开展,澜沧县深入实施《澜沧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澜沧县技能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澜沧县教育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切实发挥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重点项目对澜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带动作用。制定《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18—2025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重点项目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绘制路线图、制订时间表,以规划引领科技扶贫工作,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发挥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添新活力新动能。 科技战果 捷报频传笑开颜 澜沧县委、县政府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制定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除了大名鼎鼎的“院士洋芋”、林下三七,还有蔬菜和柠檬等多个产业均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 “菜篮子”变为“钱袋子”。实施冬早蔬菜种植示范推广项目。中国工程院详细分析了澜沧县气候、土壤状况和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后,筛选了系列高产、抗病、商品性好的蔬菜品种,开展大棚蔬菜和露天蔬菜示范种植,增加农民经济收入。2016年,组织竹塘乡蒿枝坝一、二、三组183户860人种植冬早蔬菜。2017年,从山东寿光引入一家企业在澜沧成立澜沧信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上允镇竜浪村千岗村民小组投入资金450万元,建成冬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约100亩。此外,依托该基地,积极开展蔬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受训技术人员和农户近千人。 “酸果子”带来“甜日子”。实施柠檬种植项目。多年来,依托邓秀新院士工作站、国家柑橘体系云南柠檬综合试验站的技术成果,对农民种植柠檬进行标准化管理,以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相联合的模式开展柠檬种植。目前已实现第2年试果,第3年进入丰产,亩产量2吨,第4年亩产量达2.5吨以上。截至2018年10月,全县柠檬种植面积达8901亩,并培育了一批柠檬企业,引入企业发展柠檬种植投入资金超过9100万元,直接为500余户农民带来就业,大部分农民年收入达到5万元;带动短期用工就业的农户达1000余户,实现农民稳定脱贫增收。 学员们都说,能和院士专家学技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现在不仅实现了学习梦,更实现了致富梦。(张国营)
中国财经新闻网 庄嘉琳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