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腾讯林海峰:金融科技的“战疫应考”与发展启示(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29
摘要:健康码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实名实人认证的基础上,综合用户自行填报信息和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相关信息,为防疫工作及有序复工复产提供参考,其中实名实人认证是健康码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身

健康码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实名实人认证的基础上,综合用户自行填报信息和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相关信息,为防疫工作及有序复工复产提供参考,其中实名实人认证是健康码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身份核验一直是金融行业的基础需求之一。早在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就已建成运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向商业银行提供居民身份信息有效性核查服务。自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后,支付行业逐步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通过银行卡预留信息、公共缴费数据等渠道的交叉验证,实现了用户实名信息与支付账户绑定。此次疫情中,在经用户验证授权后,防疫码可以快速调取微信支付等实名支付工具的用户实名信息,与后台公共健康相关数据匹配分析,迅速识别和展示风险,大大提升了隔离管控的效率。

而随着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实人”身份认证技术也日趋成熟。通过采集人脸信息并与公安部数据比对,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确保健康码申请人与实名信息相符,实现“人码合一”。

金融天然具有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金融业务“实名实人”的要求,和大部分政务服务的要求一致,政府无论是调用金融系统的验证信息,还是将金融应用作为政务服务的一个入口,都能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此外,金融行业管理着民众的资金账户,可以方便提供缴费、补贴等资金收付功能,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又成为政务服务网络的延伸。

此次疫情进一步展现了金融科技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力,相信未来在政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科技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次抗疫过程中,金融科技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同时,移动支付也是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根据网联平台数据,3月条码支付线下交易量的周环比增幅保持在10%以上;3月16日至22日网联平台日均处理资金类网络支付业务量达11.19亿笔,已回升至1月节前水平。腾讯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日均商业交易额已经恢复至2019年底水平,这些都表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中国经济正在复苏。

我国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然,此次疫情“黑天鹅”也暴露出金融科技行业整体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向我们揭示了金融科技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强金融科技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一半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对稳增长、稳就业意义重大,但小微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天然较差,在此次疫情中受灾严重。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帮助其平稳度过危机。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各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2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做好辖内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对接和需求调查,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客户,积极通过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进行纾困帮扶”。

从政策可以看出,在特殊时期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首先要对信贷需求做出“精准定位”,即找到与疫情相关度最高的需求,主动输血。这需要金融机构对业务覆盖范围内的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有较为全面的掌握,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迅速定位需求。长期以来,由于逆向选择问题和担保品缺乏,银行渠道并不是小微企业融资的第一选择。近期,微信支付和腾讯研究院面向近1700家企业开展了一项调研,其中超过7成为小微企业(50人以下、年收入500万元以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受访企业对抗疫期间的金融扶持和优惠政策不了解。这与宣传不到位有关,但指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小微企业主动了解政策,一家家机构去询问并不现实。金融机构应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主动定位需求,让政策发挥最佳效果。

其次是要对信贷需求做出“精准识别”,即找出“有发展前景但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这更需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信用数据,甚至客户交易数据有一定的掌握,甚至需要结合行业上下游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避免稀缺的信贷资源流向“柠檬市场”。

从现实来看,金融科技在“精准定位”和“精准识别”两个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核心问题在于,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数据分布较为分散,工商、税务、海关、银行均掌握不同维度的数据,“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如果平常没有小微企业经营相关数据的全面积累,没有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分析和风控技术,“非常时期”的政策效果就要打折扣。

世界范围内,小微企业都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融资供给仅2.5万亿美元,潜在融资缺口达1.9万亿美元。

“信息不对称”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一直将抵押品作为贷款风控的主要手段,缺乏必要的数据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和还贷能力进行评估,因此无法正确定价,随之产生的逆向选择现象,又进一步削弱了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银行“不会贷也不想贷”,小微企业有了融资需求第一反应也不是找银行。但市场需求是存在的,前述由微信支付和腾讯研究院发起的小微企业调研结果显示,55.3%的小微企业希望获得无抵押贷款。

数据是金融科技价值创造的源泉。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金融科技能更精准地匹配供给与需求,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定价难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稳增长、稳就业意义重大的小微企业。此次疫情暴露出的金融科技在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方面的短板,凸显了通过政府统筹规划,打破“信息孤岛”,让政府数据、社会数据实现开放协同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