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腾讯林海峰:金融科技的“战疫应考”与发展启示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29
摘要:金融通过提供支付与投融资服务,促进经济交易的发生和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金融服务与家庭部门的财富增长、信用可得性高度相关

金融通过提供支付与投融资服务,促进经济交易的发生和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金融服务与家庭部门的财富增长、信用可得性高度相关,因此金融也发挥直

金融通过提供支付与投融资服务,促进经济交易的发生和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金融服务与家庭部门的财富增长、信用可得性高度相关,因此金融也发挥直接的社会福利效应。近几年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通过对金融服务流程、产品及定价方法的技术创新,增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了金融的普惠性,提高了全社会的帕累托福利边界。

疫情发生之后,各类金融服务主体迅速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平稳运行。得益于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尤其是移动支付创新发展的支持,相较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金融科技在支持新冠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过程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和价值,从民生保障、金融保障、社会治理保障等方面,助力社会经济稳定运行。

第一,移动支付助力数字经济提供民生保障

支付是经济交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金融的基础性功能。支付的演进,反映了货币转移方式的进化——从实物货币的直接交换,到铸币、纸币的直接交换,再到银行的记账交换。支付体系具备网络化和规模化的典型特征,外溢效应明显,每一次支付方式的革命,都带来交易成本的显著下降,推动经济增长和新经济模式的涌现。

19世纪,伦敦开始广泛使用银行承兑汇票,降低了结算中的信用风险,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让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70年代,信用卡支付开始普及,催生了美国发达的电话直销产业。在2000年行业发展的高峰时期,据美国直销协会(Direct Marketing Association)估计,电话直销行业雇员达到560万人,年销售额达5850亿美元。

移动支付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支付革命,它作为基础设施,让数字经济摆脱了个人计算机(PC)使用环境的限制,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同时以其良好体验加速了用户从产生消费动机到发生购买行为的过程。此外,移动支付便捷的连接能力,让一些原本习惯于线下交易的行业,也可以快速具备线上交易能力,线上线下加速融为一体。中国庞大的数字经济业态,如电子商务、到家服务、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无不受益于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从3.88万亿元增长至10.63万亿元,增长率为17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比从12.88%提升到25.83%)。同期,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金额从49.48万亿元,增长到249.88万亿元,增长率为305%。

疫情期间,中国发达的移动支付体系为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电商网络、物流网络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和防疫物资需要;在线医疗服务满足了民众寻医问药的健康需要;视频、游戏等数字内容服务满足了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22%。

正是得益于前几年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在此次防疫抗疫期间,中国基本民生得到较好的保障。这凸显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移动支付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关键作用。

第二,远程与智能技术确保金融服务疫情期间不断档

2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加强科技应用,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并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

金融以信息处理、交换为核心,自动化、智能化是未来趋势,同时金融服务是一个与用户建立双向信任的过程,“面对面”现场服务也有其必要性。业内在这方面的探索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技术对现场服务的替代,即业务办理由线下转为线上,用智能化系统代替人工服务;二是技术对现场服务的“还原”,即运用多媒体通信工具或平台,与用户建立“一直在线”的联系,达到甚至超过现场服务的效果。

疫情发生以前,手机应用程序(App)和网上银行等线上工具已成为用户办理转账汇款、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个人贷款、投保核保等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2019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渗透率达63%,网上银行为56%,微信银行(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为42%。

智能客服系统也在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2018)》,2018年银行业客服中心的智能技术使用率为69%,其中65%的银行客服中心应用了智能语义理解技术和机器人服务,41%的客服中心应用了智能语音导航技术。智能语音机器人技术也在加速普及。

部分金融企业还利用企业微信等社交通信工具,建立了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实现与客户7×24的在线连接,不间断响应客户需求。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部分金融服务的开户业务、理财产品销售的双录要求也可利用远程图像与视频技术在线上实现。

此次疫情中,这些“非接触式”的服务渠道确保了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在线下服务网点基本关闭、在岗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相关主体加大了对线上渠道的维护、优化和宣传力度,在保障服务不断档的同时,也培养了用户的线上使用习惯。

疫情防控期间,金融体系保持平稳运行,各项金融服务延续性未受明显影响。比如,工商银行通过网络为300万户客户办理存款转存;建设银行利用60多万裕农通服务点,保证村民不出村就能存取汇缴;平安产险开展“足不出户”农险应急服务,为农户提供远程线上自助投保/预赔、远程协保支持等服务;疫情期间,腾讯财付通也累计为4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微信支付服务“绿色通道”,包含不间断支付结算服务,并对非营利医疗机构免收手续费。针对用户的退款需求,腾讯财付通建立保障机制,包括微信支付专项退款保障小组,提供各类票务等消费退款的7×24小时保障。

第三,为紧急状态下的社会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