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斌鹄 今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陕西2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全省20个获奖通用项目中,西安独占19项。 3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5月5日,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以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科研单位为代表的西安航天科技为火箭提供了动力和强大的“信号枢纽”。 6月15日,西安全面启动创建首个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2020年,西安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为重点,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市校融合、产城融合,为推进全市“三个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科技创新成果荣获多项国家科技大奖 今年,陕西2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2019年度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总数的9.46%。28项获奖成果中,通用项目20项(主持完成10项,参与完成10项),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较上年度增加2项,居全国第6位;获得表彰的8项专用项目占专用项目授奖总数的14.04%。在全省20个获奖通用项目中,西安独占19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另有1个专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先进材料、医学诊疗、能源化工、现代农业、重大工程、考古保护、轨道交通等领域。 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是优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沃土。今年,西安首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十。今年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西安位列西部城市第1。3月9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标志着我市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5月,泛太空国际超算(西安)中心项目在我市航天基地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拟建设立足西安、面向西北、辐射“一带一路”的大数据应用中心,实现计算服务、科研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平台。据了解,该超算中心设计总运算能力达到1200P,预计建成后将成为运算速度世界领先的超算集群。 我市今年制定出台政府引导基金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创业投资机构等落户西安的政策措施,试点科创企业利用区域股权市场发行私募可转债融资方式,实施“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计划”。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海外科创基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设立双创基地、科技园区、离岸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服务站等。 “西安智造”为我国航天发射屡建奇功 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这标志着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圆满完成。在此次发射任务中,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担了该卫星全部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发动机由航天六院制造。同样位于西安的771所为该卫星配备了“最强大脑”,为北斗三号系统成功完成全球组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在我国每次重大航天任务中,以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科研院所为代表的“西安航天智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六院新一代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合练组装工程技术人员在商讨方案。(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雷伟东 摄) 拿北斗系统组网来说,由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型火箭组成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承担了北斗卫星的全部发射任务。20年来,航天六院研制生产的75吨级和4.8吨级常规发动机、8吨级氢氧发动机,分别承担着火箭的助推和一级动力、二级动力、三级动力。航天六院研制的姿控发动机系统、“远征一号”上面级发动机、卫星490牛发动机和推进系统,也分别为箭体姿态调整、卫星精准入轨等提供了贴心服务。 北斗导航卫星天线研发中心。(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雷伟东 摄)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不断自主创新加快卫星通信应用步伐,2003年中星20号卫星成功发射,2006年中星22号A星成功发射,2009年首颗公益卫星希望一号成功发射,2013年中星11号成功发射……在这些见证着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飞行器中,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均承担了全部有效载荷及跟踪系统的研制任务,多项新技术在轨得到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卫星通信技术水平。2019年12月27日,承载着我国航天发展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实验使命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发射。在实践二十号卫星上,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搭载了代表我国高通量卫星未来发展方向的Q/V载荷、实现星间及星地更大容量卫星通信的“激光终端”、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灵活分配的“宽带柔性转发器”。2020年,实践二十号卫星圆满完成了跳波束通信技术、 星地激光通信等一系列在轨试验,为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和新征程。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科技创业成效显著 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聚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创业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市场牵引、主体活跃、制度促进、环境优化的创新创业新局面。 我市根据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进行统筹布局,着力进行“产-创”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开区突出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领域,大力培育相关产业科技企业;航天基地围绕“军民融合、航天科技、数字经济”等方向,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布局硬科技尖端项目;曲江新区紧密结合产业优势,树立了全国文化创业的标杆,文化科技创业城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陕汽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展示夺人眼球。(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