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影响之一就是科技全球化。2005年,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撰写的《世界是平的》风靡全球,在这本书里他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全球化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科技流动,中国和印度可以充分利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共享、开放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个世界的差距正在被逐渐抹平。 而彼时的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领域尚处于科技洼地,而科技的自由流动则将国外的先进科技引入中国。 中国的高铁发展就是借鉴国外技术的典型例子。2004年,铁道部为中国铁路大提速进行全球招标。经过激烈竞争,成功引进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大联合和加拿大庞巴迪四家顶尖企业的高铁技术。通过对国外技术进行积极引进,创新消化吸收,迅速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也促使中国高铁开始崛起,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水平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2009年12月,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铁开通运营。预计2019年,中国的高铁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距离乘坐日本的新干线四十年后,中国的高铁技术终于如一位老人所愿:中国高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在国外市场同样具有竞争力,成为我国科技水平发展的亮丽名片。 全球化的另外一个影响则是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中国的体现则是本世纪初再次兴起的留学归国热潮。 这些留学归国人才大多是是文革后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并在八十年代留学国外进行深造,毕业之后选择在国外高校或者企业任职。几年之后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和资本。伴随着人才流动全球化,在本世纪初的前后几年纷纷归国。其中,邓中翰在1999年归国创立中星微电子,并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芯片——星光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李彦宏2000年回国创立了百度,成为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李革同样是在2000年回国,创立的药明康德成为世界领先的新药研发企业。 而他们的成功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其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组织海外人才引进工作。2008年推出了“千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助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这一阶段,包括像饶毅、施一公等在内的著名科学家纷纷放弃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到中国任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通过科技流动和海外人才的引进,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带回中国,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与领先。 自主创新 尽管之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关于自主创新或多或少的自觉实践,但是官方层面首次提出“自主创新”这一概念还是在2006年。这一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从这一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只是“自主创新”这一条路道阻且长,并不平坦。早在2010年,中国的手机产量就接近10亿台,全球占比高达62.5%,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手机操作系统和芯片制造一直是中国手机制造商的“软肋”。 2007年,搭载iOS操作系统的苹果一代手机横空出世,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的新纪元。为了争夺未来手机市场,诺基亚、微软、谷歌甚至黑莓也都先后发布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国也开始了对操作系统的研发工作,加入到混战当中。2008年,中国移动率先发布名为OMS的手机操作系统,中国联通(600050)则是推出了沃Phone系统,但是这两款国产手机操作系统技术并不成熟,在消费市场的反响也并不热烈,两家公司也没有继续投入研发。后来基于战略原因,两款手机操作系统被先后放弃,名存实亡。而如今的市场,早已经是安卓和苹果二分天下,空留国产操作系统一声叹息。 手机芯片的自主研发同样充满曲折,只不过有一个跟操作系统不一样的结局。长期以来,美国高通和韩国三星就垄断了芯片市场大部分专利技术。为了逾越这两座高山,也为了以后不受制于人,未雨绸缪,2004年华为作出了一个前瞻性的决定,成立华为海思半导体公司,专注于包括手机芯片在内的技术研发。 跟所有的初创公司剧本一样,华为一开始的研发是屡战屡败。兼容性低、稳定性差,据说当第一款搭载华为K3V2芯片的手机被展示时,因为实在过于难用,任正非直接将手机摔在余承东脸上。 但是华为屡败屡战,持续为芯片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这十几年华为总共为手机芯片研发投入多少资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数据中看出其中端倪:早在1998年制定《华为基本法》时就规定,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收入的10%;根据华为2018年财报,当年研发投入高达1015亿元,而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4850亿元。 除了资金,还有超量的人力作保障。在华为社区,有一名员工留言,“希望多年以后回望,看到自己在世界中心的漩涡里中流击楫,浪遏飞舟,有那么一朵小浪花,自我的木浆击出”;在华为研发中心,大多数人不会在零点之前入睡。 柳传志评价任正非时也表示,“我特别佩服任正非,他敢往上走。敢于把力量集中起来去突破制高点,他走的就是一个往上爬坡的道路”。路虽远行则将至,随着华为海思麒麟980问世,现在华为的芯片技术已经能和高通、三星比肩。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自主创新的行列当中。以芯片研发为例,从金山走出来创立小米的雷军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手机芯片澎湃S1,阿里巴巴亦成立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如莹莹之火发出的微光,微光吸引微光,微光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凝心聚力,自主创新的路上不再只是少数企业踽踽独行。 结语 在电影《刺陵》中,陈道明对前来的曾志伟说,去陵墓是“九死一不生”。回顾中国四十年来的科技创新之路,同样是荆棘密布、充满坎坷,有人折戟,有人掉队,有人重生。科技自立,自主创新,从来没有哪条路是随随便便就能走通。这世上本没有路,可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无数的赶路人,披星戴月,星夜兼程; 无数的拓荒者,脚踏实地,艰苦前行; 无数的弄潮儿,中流击水,勇立潮头; …… 一百多年以前,鲁迅曾经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这,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