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一边刷新闻一边赚钱?趣头条究竟是不是“资本骗局”?(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4
摘要:特别是我亲身经历的暑期疯狂赚活动,两个月时间内,趣头条发起了收徒活动,我去采访那个获得第一名的人,一个有大量推广资源的河南小伙大白,他毕业没有像别人一样找一份正式的工作,而是一天坐在电脑前14-18个小时

特别是我亲身经历的暑期疯狂赚活动,两个月时间内,趣头条发起了收徒活动,我去采访那个获得第一名的人,一个有大量推广资源的河南小伙大白,他毕业没有像别人一样找一份正式的工作,而是一天坐在电脑前14-18个小时个小时,通过大量机械式、人工的,无死角地向各种有效的无效的渠道扩散趣头条看新闻能赚钱的信息,疯狂收徒,两个月后的结算,他以2578个有效收徒获得了36000元人民币的头奖。

趣头条运营机制针对刷子和机器脚本的判定比较成熟,36000元买到了2578个新增用户,一个不知名的小伙再没日没夜不要命地给他们做推广,现实中能找到这样卖命的员工吗?这是金钱激励的作用之一。

根据大白的描述,他是去年在同事的介绍下知道的趣头条,那个时候趣头条上线还没多久,作为老用户,大白一直有在参与趣头条的活动,之前的一次,还收到了2000多元的奖励。只不过这次奖励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第一层级。

大白消息灵通,精明又勤奋。根据描述,大白知道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活动,聚沙成塔,趣头条是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其他App推广的赚钱机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散很短,要么力度不够,要么无法持续,趣头条确实很好赚,而且持续了一年”。

大白说,“我虽然赚的不少,但是你们趣头条不会赚的更多?趣头条活跃度那么高,用户那么多,汇集起来打广告,那才是大头。”(趣头条在2017年的流量变现收入已经高于运营投入)

“互联网公司很少有真正做冤大头的。还有很多人没有养成用手机看新闻的习惯,他们的娱乐活动都在打扑克、打麻将、赌博、串门、吹牛逼,但是一旦有金钱激励,大数据算法推送内容现在又很厉害,不知不觉,很多人就已经离不开趣头条了。”

不过,即便如此,新华社还是点名批评趣头条了。

应警惕“新闻”应用程序中的营销骗局

“看新闻能赚钱”、“随时提现不受限”……近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类似的新闻类APP广告。不少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不仅下载,还会相互推荐,觉得刷刷手机就能挣人民币挺好。

明眼人都知道,这都是些再低级不过的营销手段。很多人下载后才发现广告中宣称的首次注册、每日登录赠送的所谓金币折算后往往只相当于几毛钱,并且累计到一定数目后才可提现。

而且以发展下线为手段的营销模式,则近乎于人人喊打的传销。更危险的是,这类APP不仅需要绑定微信号、手机号,还存在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更改手机设置等问题,这可能意味着,还没有提现一分钱,个人信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泄露。

提不出钱倒是小事,此类APP发布的内容更是不得不重视的大事。因为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它们只能以公然侵权的方式违法转载其他媒体新闻产品,要么雇佣一批人大肆洗稿,以惊悚的标题、露骨的照片、近乎色情的编排发布垃圾信息。也因为利益至上,一些篡改历史的文章也大量存在。不难想象,任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错乱的精神毒药泛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对这类涉嫌违规违法的APP,必须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整治不足以净化网络空间,不严惩不足以刹住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势头。监管部门必须瞪大眼睛,主动发现并严肃查处,不能下载量都上百万了还意识不到问题严重性,也不能总等着媒体报道了才高度重视。

进而言之,为违规新闻APP提供下载服务的各应用市场,只图下载量不管APP质量的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应用市场要尽到审核义务和责任,别被查到头上了还说自己冤枉。只要在国家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主页中查询,就能发现新闻APP是否具有资质,这么简单的事,除非不想干或者被利益迷了眼,否则是不该让其上线的。

当然,网民对此类APP要提高警惕、自觉抵制,一旦发现违规违法线索,积极举报,共同打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领域盯上非一线城市的人口红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不管是新世相的分级营销,还是拼多多、趣头条这样网络裂变式获取用户,网赚产品就本身自带危险属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触及红线。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分销还没有明确的定性,监管和微信平台还是参照对传统传销的界定,这也正说明网络分销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被当成一种正常的营销行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