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3日讯(记者 胡旭阳)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博城举行,会上对《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作了简要介绍,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 2020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如何落实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据悉,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编制《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该规划借鉴吸纳了日本筑波、英国牛津剑桥、深圳光明、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学城的先进经验,组织了由两院院士领衔的50余人专业团队开展深入研究。 三步走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 会上对《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作了介绍,成都提出坚持科学铸魂,畅通“从0到1”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坚持融合共生,遵循“物理有界、数字无边”的发展模式;坚持生态赋能,构建圈层思维引领的创新生态体系;坚持场景引领,推动科研组织范式从供端研发向需端牵引变革四大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四大战略定位。 成都提出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关键时序节点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力争成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新增2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国家级创新中心,100个以上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由“一核四区”构成,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协同构建创新功能突出、创新服务完善、主导产业领先的“二次创新”承载地。“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开辟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其中,“一核”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新经济活力区规划面积88.9平方公里,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重点围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重点围绕生物技术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智慧健康等领域,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60.4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6G、网络信息等领域,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领域,集聚华为成都研究院、京东方创新中心、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芯火”双创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科学城如何建 聚焦五大任务14条策略有序推进 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成都谋划了资源汇聚、生态营造、动力承载、区域协同和改革创新5项重点任务,共包含14项推进策略,来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聚焦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实施聚集国际一流科技资源、聚集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团队)等两项策略。成都将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成都科学城规划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加快筹建天府实验室。目前,成都已经初步梳理了成都超算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光源等近百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成都超算中心将于今年8月底完成一期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超算中心。此外,成都还欢迎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战略科学家使用大装置、共建大平台、参与大工程,科学城将设立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 成都始终坚持以“人城产”理念重构城市发展方式,在科学城建设中将最优质的空间资源安排给科技创新产业,将最优惠灵活的资源配置政策服务于科技创新主体,将最优美的公园城市环境提供给科技创新人才。聚焦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和人居生态,实施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等三项策略。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以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双网融合”为动力承载。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全景赋能,实施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等两项策略。 据悉,当前,科技创新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是大势所趋。成都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领创新发展格局,聚焦成渝合作、国内协同、全球开放,将实施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三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