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这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再次凸显世界百年变局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再次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当今世界,风险挑战复杂多变。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重温习近平主席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习主席的文明观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由习主席亲自倡办。一年前,在这场云集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各方嘉宾的盛会上,习主席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和深入思考。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近年来,习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亲自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标签: 习近平 责任编辑:王贵溪
相关新闻 时政微视频|总书记两次山西行,山西改变了什么?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再次出京考察,直奔山西。两个月内接连考察四个省,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行程最密集的出京考察。 三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来到山西,深入吕梁山区的深度贫困村,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和扶贫措施落实成效。在那次考察中,他专门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并特别强调,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 三年之... 在汾河之滨,读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几十年来,一任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坚持种树,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 习近平的“时间观”新华网记者 王子晖 【学习进行时】时间,在习近平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在一些重要场合,他常常谈起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悟。他带领全国人民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加速奔跑,我们从中更能读懂他的“时间观”。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这是他2月份以来的第6次地方考察... 这件大事,习近平四次强调“决不能前功尽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关键指示:“决不能前功尽弃” 半个多月内四次强调 记者通过研读新闻通稿发现,一个七字指示十分关键:“决不能前功尽弃”。 在今天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第一观察 | 习近平走秦晋,关注脱贫攻坚三问题陕西、山西。 一个月内,习近平总书记两度外出考察,脱贫攻坚都是核心议题之一。从这两次考察透视出总书记关注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一 产业兴 从“小木耳”到“黄花菜”,总书记点赞两个“大产业”,反映出他对老百姓就业脱贫、兴业致富的深切期望。 5月11日,中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