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加快在研新药的进度,还要针对疫情需求应时而动——这段时间,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格外忙碌:公司研发的肺癌治疗新药恩沙替尼,在国内注册上市进入关键期。在了解到分子靶向药物可能会对新冠病毒具有疗效的信息后,丁列明立即带领研发团队梳理药物、进行研究,开展通用抗新冠病毒DC疫苗研究。 “此次疫情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潜力,我们有责任对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作出更多的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好的产品。”丁列明说。 看趋势,新型健康业、智慧城市、现代物流等业态在疫情之时展现出巨大潜力;看未来,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对加快打通经济循环形成更有力的支持。 将成长潜力转为增长动力,科技企业很有干劲。不少科创企业负责人坦言,面对疫情大考,唯有提前布局、潜心科技、着力创新的企业,才能迎来春天。 “我们正瞄准全球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加大投资,努力占据全球市场重要一席。”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疫情期间,科大讯飞研发了智医助力电话机器人,针对疫情期间社区排查难题,电话机器人在1分钟内可同时拨打900个电话。不久前,这个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产品还出口到了韩国,成为中国技术助力全球抗疫的生动一例。 将技术潜力化作发展优势,国际社会看好中国。英国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教授艾伦·巴雷尔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技术领先者”,并在研发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是“具有长期潜力的巨大优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首次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主力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华为公司以4411件专利申请连续3年成为企业申请人第一名,中兴、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中国企业同样名列前茅。专利申请量领跑,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与潜力。 疫情是一场大考,同时也给中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创新的种子继续播撒,科技的力量正在积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