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也已经拥有了一批先头部队,如前面提到的宁波捷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除了研发MES、MOM等工业软件外,他们还在布局一个先导产业——工业网关,而且是面向5G的工业网关。大家都知道,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必然要经过一扇门。同样,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信息,也必须经过一道“关口”,这道关口就是网关。网关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简单理解就是一个翻译器,让各种设备能用一种语言沟通,这是软件、设备、终端能够有机结合的关键。 捷创研发的JENET工业级5G网关是为工业及商业场景设计的无线通讯设备,可以满足在特定环境下的无线网络通信要求,集成了5G通讯、VPN、工业协议解析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应用扩展能力。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如交通、电力、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自动化领域。 除了捷创,云科智造也是一家先驱企业,他们要为宁波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业大脑Brain matrix,统一工业数据的格式。如今,无论是“企业上云”还是“智能工厂”,目的都是将所有的设备接入网络,在计算机里模拟出一台设备、一个车间、一个工厂甚至一家企业的运行状态,并用可视化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业界称之为“数字孪生”。 但物理空间被标注的数据是个天文量级,其中哪些数据是有用的,挖掘、清洗的难度巨大。就像一个安装人脸识别的火车站候车室,人潮涌动,只有摄像头识别到嫌疑人,或者发现某个人的行为反常、捕捉到一些微表情的异常抽动,才会报警。这些细节是有价值的数据,而99.99%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都会被过滤。同时,工业领域的设备众多,工厂里看似一台普通机床,品牌可能是马扎克、巨浪,也可能是海天精工、沈阳机床,功率、性能也各不相同,采集的数据格式和参数种类也各不一样。如何将这些标准统一,让数据为我所用。这又是云科面对的一大难点。 因此,云科要做的就是通过海量的数据挖掘,找到其中那把提质增效的钥匙。比如,江苏一家半导体晶圆企业,其大晶圆的某部分集成电路导线的性能良品率总是很低,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原因。使用云科的工业大数据分析后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区域,集成电路的电子发生游离漂移,导致性能不稳定。试想,在比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还细的微观世界里,要发现电子的游离,或许也只能依靠AI大数据分析。 目前,云科已经完成了他们在宁波的第一个标杆项目——爱柯迪智能工厂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这个工业大脑,爱柯迪的产品绝对合格率提高了3%,人均产值提高了17%,设备效率提高了19%,半成品库存周转率提高了35%。实际效果超乎公司预期。 软件的最终奥义是做到边际成本为零。但由于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一般的工业软件边际成本极高,可谓千厂千面。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工业互联,路还很漫长。而云科一开始就定位于做标准、定义产品,因此他们已经能让Brain matrix在LED芯片制造、LED封装、压铸成型等行业实现通用化,接近ERP系统。这或许对于中国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产业都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除此之外,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也是先行者之一,其研发的supOS工作操作系统将有望成为工业软件界的“Windows”。 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宁波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推动工业软件产业加速发展。根据最新发布的《计划》,我市将通过自主软件攻关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放平台赋能工程、融合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软件人才集聚工程、工控安全保障工程等七大工程推进我市工业软件培育发展工作。 同时,加大精准信贷扶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探索开发数据资产等质押贷款业务。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公司聚焦工业软件发展,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及租赁服务。拓展针对性保险服务,支持保险公司根据工业软件发展需求开发相应保险产品。 目标到2022年,我市工业软件(包含嵌入式软件)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占全部软件业务收入比重超过30%;新增6家以上聚焦工业软件的企业研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以上;工业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占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不低于12%,软件著作权登记数年新增超过400个;主导或参与编制一批工业软件领域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全市软件业务年收入超过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工业软件企业数分别达到2家、10家、45家,拥有以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等为代表的知名工业软件企业1家。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建成,拥有入池服务机构200家以上;全市打造300个以上场景适配度高、应用活跃度强、规模效应好的工业APP,建成1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30个以上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记者 乐骁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