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靠养猪,每年有近4-5万元的收入,在村后山种蘑菇,收入12000元,我还养了肉鸽……”兴安县界首镇宝峰村金屋宅自然村的黄梦林,掰着指头算着一年来的收入。他,现在是村里的致富“能人”。 2014年以前,因儿子患病债台高筑,靠上山挖药材出售解决温饱的黄梦林,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兴安县农业农村局的畜牧部门组织养殖培训,黄梦林被村委干部“强迫”到县里学习三天。培训班考察了湖南山区的小规模鲤鱼养殖,当黄梦林听到山区的水质清冽,鱼料丰盈,适合鲤鱼养殖时,他跃跃欲试。回到村里,他把从畜牧部门争取到的扶贫鱼苗投放在自己门前的塘里,又专门挖了一条沟,把山泉水引到塘里。他跟畜牧部门的养殖技术人员加上了微信,饲料配比、鱼病防治,都直接交流。一年下来,他赚了2.4万元,2016年便甩掉了贫困帽。 在兴安,像黄梦林这样,依靠科技培训,发展起种养并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有5600多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近三分之一。到2019年底,全县17872贫困户已经减少到713人,28个贫困村有25个村摘掉了贫困帽。从2016年起,兴安县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发展与培训“能人”结合起来,以资源生态优势选准帮扶产业,以培训为贫困户“造血”,刮起一场场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的“头脑风暴”,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的目标。(蒋甲济 傅鸿元)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