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光明日报:不惧扼制不懈创新制胜科技角力场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9
摘要:石谦:美国对日本、韩国的遏制战略确实产生了效果,但是日韩与中国的体量和战略纵深不能同日而语。董小君:历史上,日本和韩国针对美国高科技遏制战略,探索出一

  不惧扼制不懈创新制胜科技角力场

  【关注中美经贸摩擦系列访谈之二·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汪寿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 董小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石谦

  1.在中国科技产业有能力从中低端向高端跃升的关口“卡一下脖子”,是美国的战略选择

  光明智库:随着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近一年来,美国对中国科技遏制轮番登场,科技成为另一个角力场。美国对中国科技采取了哪些遏制行为?为何对这一领域如此重视?

  董小君:美国利用贸易与投资的政策工具,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进行极限施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提高产品关税。此次美国加征25%关税涉及的10个领域,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实施全面技术封锁。2018年,美国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并发布14类前沿技术封锁清单,拟对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进行出口管制。

  对华高科技企业实行“长臂管辖”。美国利用在国际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以国内法直接制裁我国实体经济。相关材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17日,中国261家企业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黑名单”,占美国实体清单总数的21.9%。

  推动外商投资审查制度改革。通过《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重点审查27个核心高科技行业,法案内容明显针对中国。尤其是以国家安全名义,严格限制中国公司并购美国高新技术企业。

  中断人才交流。美国政府加强对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管制,如严格限制科技、生物等领域的中国学者、学生赴美学习交流。

  联合盟友,遏制中国高科技在西方市场的发展。

  由上可知,本届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就是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

  汪寿阳:本届美国政府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对手国家”,对华遏制成为美国国家战略。事实上,长期以来,美国就对出口中国高科技产品施加各种限制。2007年,美国限制20类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包括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水下摄像机及推进系统、先进复合材料以及高科技通信材料等;2015年,禁止向中国出口与超级计算机有关的技术等。近年来,更是对我国加强了科技封锁和围堵,包括投资限制,如禁止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半导体和5G无线通信等科技领域;人才限制,针对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动作不断,解雇华人科学家、限制我国科学家赴美交流。

  石谦:近一年来,美国不断加大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力度,强推“中美科技脱钩”,甚至以国家安全名义,打压一些遵纪守法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不断污名化中国科技发展成就。这些动用政治力量直接干涉科研合作、市场竞争的行为,与美国一贯标榜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原则背道而驰,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

  当前,中国部分高端产业在全球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且发展势头迅猛。在科技实力的支撑下,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动能转换,并加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对于长期引领全球科技产业发展,享受“收学费”待遇的美国来说,这是完全无法容忍的。在中国的科技产业真正有能力从中低端向高端跃升的关口,“卡一下脖子”,是美国的战略选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传统科技强国在新的科技范式中可能优势下降,新兴国家则有望后来居上。比如,在5G成为核心关键之一的科技产业中,中国有可能领先一步。在新旧范式转换之际,全力遏制中国后来居上,成为美国霸权思维作祟下的战略选择。

  2.须有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谋划、积极应对

  光明智库:在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极限施压面前,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汪寿阳:对国内,我国大力鼓励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针对本届美国政府愈演愈烈的科技封锁,在人才引进、科技合作等方面,采取更加低调务实的方式;在国际上,一方面仍希望通过平等对话与美国开展谈判磋商;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宣传,寻求道义支持,让世界各国对美国政府的无理恐吓、倒行逆施有全面了解。此外,我国也在不断加强与其他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美国的高科技封锁和围堵,中国要有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谋划、积极应对,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方面设计政策与措施。高科技的发展链条,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再到产业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花大气力攻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更需要从长远布局,解决10年甚至20年后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难题。

  董小君:在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的过程中,要向跨国企业传递“中国将一如既往开放”的理念,并从细节入手,营造一个可预期的更优质的营商环境。留住跨国公司,也就留住了产业链,这对我们十分重要。

  面对美国的科技扼制,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有三个问题必须重视:一是要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搭建创新基础研究平台,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二是推动基础教育与基础研究“加力增效”。基础教育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基础研究方面,发挥高校优势,建立科研院所联动机制,建立优势明显、链条互补的跨学科、跨机构研究团队。三是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可以参考美国《拜杜法案》,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合作提供有效的制度激励,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石谦:在科技领域,应对美国最好的举措仍然是“做好自己的事”。目前,我国已经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应当加强对国际合作规则的研究,面向全球传达共同遵守国际规则的愿望,充分尊重各方的利益诉求,呼吁各国在多边机制下谋求共同发展,而不是只为一己之私。

  科技的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发展过程中,充分的积累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好战略研判,适应新时代国际形势新变化,持续推进深化改革,从跟踪式布局转向更加侧重创新策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鼓励各地积极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3.我们一贯坚持自主发展道路,外部遏制的作用必然有限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