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针对各方面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意见》侧重从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一是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意见》提出“全面客观记录校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强调既要记录结果,也要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表现,但也不是事事都记。二是加强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劳动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 问:教师很重要,教人者要先受教。在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教育部门有什么考虑? 答:一是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有关部门将对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进行调研和规划。二是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三是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问:下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教育部有什么打算? 答:教育部将把劳动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细化顶层设计。依据《意见》,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细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等,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和专业支持。 二是加强制度保障。着力推动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课程建设、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实施机制。 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职责,并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推动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把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27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