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如王同伟所说,蝗虫很难被彻底消灭,需要长期防治。2017年9月,潍坊市峡山水库附近1000多亩玉米田突然发生蝗灾,每平方米有蝗虫3-5头左右,最高密度每平方米近百头,局部点片玉米上部叶片被吃光,部分受害玉米减产20%-30%。由于这个区域不是山东勘定的飞蝗发生区,历史上也没发现飞蝗发生的情况,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后来,经过植保部门工作人员调查得知,潍坊市峡山水库是山东第一大人工水库,正常蓄水面积144平方公里。由于该区域多年持续干旱,导致水位严重下降,大面积库底裸露,形成滩涂,荒草丛生,大量适宜蝗虫取食的寄主植物生长茂盛,形成蝗虫适生地,飞蝗逐渐孳生。 “受气象、水文、生态条件演变影响,一些新的适宜蝗虫发生的环境也不断形成,且不在监测范围之内,底数不清,存在突发蝗情的重大威胁,以往的蝗区资料已不适应当前的蝗区及蝗灾管理工作。”王同伟在谈及潍坊峡山水库蝗灾时表示,这给很多人上了一堂课,需要重新对全省的蝗区进行勘测,推行蝗区及蝗灾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创新防治东亚飞蝗,山东创新建成“蝗虫地图” 就在这之后不久,山东开始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样板,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五大方面振兴统筹推进,这对农业植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精准防治,首先要精准掌握蝗虫发展演变情况。2018年,山东开始开展蝗区数字化勘测,对蝗区生态、天敌资源、历史数据等内容进行梳理认定,理清近30年来蝗区演变情况,开发出了“山东省蝗灾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就是“蝗虫地图”。 闪电新闻记者在山东省植保总站看到,这个地图上显示的山东蝗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黄河滩区及大型湖库滩区,涵盖东营、滨州、菏泽等9个市地35个县市区。蝗灾发生的时候,查蝗人员将持手机终端,在蝗区之内普查蝗情,然后根据普查的情况,用手机终端传到蝗虫地图系统上。 而不同区域的蝗情将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有轻发生、偏轻发生、中等发生、偏重发生或大发生等情况,这样可以全面掌握东亚飞蝗发生消长动态,非常直观的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控时期,确保早发现、早防治。 “没有这个地图,我们的查蝗员在蝗区采集点要做记录、拍照片,回到办公室以后,才能处理数据、上传数据,时间比较长。”山东省植保总站防治科副科长黄渭表示,现在就可以及时采集上传数据了,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蝗虫防治的效率。 从陆地到空中,山东防治飞蝗用上了飞机和无人机 除了“蝗虫地图”,山东在蝗虫防治方式上也不断机械化、现代化。闪电新闻记者在4万多平方米的东营黄河口治蝗专用机场看到,机场内有3架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运5飞机,加满油后可装载8000公升左右的药剂在无风天气下飞行6-7小时。 “飞机作业的方式比人工高很多倍,采用国产运5型飞机,每架次可防治12000亩,防治效果可达95%所以上,大大提高了治蝗效率。”山东省植保总站办公室主任杨久涛告诉闪电新闻记者。 中大面积蝗灾防治时用运五飞机,插花蝗区防治采用机动灵活的小型直升飞机,零星蝗区采用无人机防治。两年来灭蝗无人机数量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目前总量达到4600余架,构筑形成“地上+地下+低空”的立体作业局面。 物联网监测挽回农作物损失3000万吨 不只是蝗虫防治工作发展较快,打造乡村振兴战略齐鲁样板以来,山东在农业植保方面亮点频出。山东是农业生产大省,也是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省份,常年发生6亿亩次左右,其中草地贪夜蛾、东亚飞蝗、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严重威胁农业安全生产。 防控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非常重要,山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突出重大病虫监测防控,已建设121个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田间监测站(点),初步建成全省病虫害监测物联网,实现数据统一采集、存储、运算,可以实时对118种病虫规范开展调查监测。 眼下正是麦田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工作人员在垦利区黄河口镇,发现部分小麦出现了条锈病,他们迅速拍照通过手持终端上传到了全省病虫害监测物联网,专家在网上把脉会诊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前病虫害田间调查完全依靠人工,实现不了病虫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现在我们配备了手持终端,可以第一时间将虫害情况上传到后台,专家看到这些信息就可以制定出最佳防治方案。”东营市植保站站长谢秀华告诉闪电新闻记者。 山东省植保总站副站长王同伟表示,通过创新农业植保技术,快速精准防治虫害,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扩散蔓延,农药使用量继续负增长,推动山东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