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要列举过去一年的行业风口,电子烟一定榜上有名。 “2019年全球电子烟(不含加热不燃烧)统计销售超过2311亿元(330亿美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06%,中国为全球市场贡献110亿元,较2018年45.5亿元的业绩,同比增长了175%。” 这是在2019年国际电子烟产业高峰论坛上,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敖伟诺透露的一组数据。这一方面显示过去一年电子烟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即使宏观市场遇冷,经济周期下行的情况下,新造烟运动依旧热情未减。 在这股浪潮之中,美国诞生了JUUL这样的头部品牌,国内也有悦刻、小野、福禄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一位行业人士透露,仅在去年一年时间,国内新增电子烟品牌高达数千家,而在他们的背后,还站着IDG、真格、经纬中国等几十家资本机构。 然而,市场高速增长只是电子烟的冰山一角,浮光掠影的数字背后,电子烟危机四伏。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电子烟一度陷入“疑似致死”的迷雾当中,随着恐慌持续蔓延,全球各地对电子烟的监管政策也紧随其后。众多电子烟品牌遭遇收缩、裁员,市值大幅缩水的命运。 这是过去一年电子烟行业的写照,2019年,电子烟冰火两重天。 新造烟运动 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造烟运动碾压而过,其中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2003年,中国人韩立发明的首款电子烟如烟,在国内迅速走红,但因为涉嫌虚假宣传,最终死于舆论与山寨品的联合绞杀。2018年末,美国电子烟品牌JUUL被烟草巨头公司奥驰亚集团收购,每人获得130万股息分红的消息让电子烟又回到普罗大众的视野当中。从如烟到Juul,从中国到海外再到中国,电子烟数十年发展,一直大起大落。 然而,2019年,电子烟在国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从市场规模上看,我国电子烟市场前景无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烟民数量超过3.5亿人,占世界烟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国烟草总局一年利税超过万亿元,如果按照国外电子烟市场占比10%计算,中国的电子烟将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另外,电子烟与传统香烟消费有着相似性:用户规模庞大而固定,且具有刚需、高频复购的特点。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看,电子烟市场前途无量。 当一个千亿级的风口出现时,各路人马趋之若鹜。2019年,新造烟运动的赛道好不热闹。 过去一年,涌入这条赛道的势力几乎可以划分为“三大门派”: 为国外品牌提供贴牌生产的代工厂,出生于互联网行业,挥舞着资本大棒的明星创业者们,当然,还有“国家队”中烟集团。 向来素无交集的三股势力,相逢于这场浩浩荡荡的新造烟运动当中。他们背景各异,打法不同,但都不甘人后。 “国家队”中烟集团一方面推出自有品牌,一方面积极布局电子烟产业链的上游,企图垄断对部分原材料的控制。而为国外品牌提供贴牌服务的代工厂们,也纷纷将目光转向国内,推出更多的自有品牌,企图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但在各路人马当中,2019年最令人瞩目的是异军突起的互联派。 去年,无数明星创业者如同过江之鲫,涌入电子烟赛道,其中包括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锤子科技二号人物朱萧木,同道大叔董事长章晋源,微媒控股董事长兼CEO李岩,视觉志CEO沙小皮等等。 这群人背景相似,都有着多年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而且自带流量,擅长营销,深谙传播之道,最为重要的是,伴随着他们一同入场的,还有资本机构。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投资电子烟的机构包括IDG资本、源码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梅花天使创投、同创伟业、普思投资等知名基金。仅在2019年上半年,就有30多家电子烟品牌拿到融资,总规模超过10亿元。 于是,自如烟之后沉寂了近十年的电子烟江湖,被各路人马搅得暗潮涌动,千烟大战,一触即发。 据相关人士介绍,2019年我国新增电子烟企业超过8000家,平均每天新注册的品牌超过20家。但在品牌方们跑马圈地、蒙眼狂奔之时,电子烟的乱象也一并蔓延开来。 甚至进入到群魔乱舞的状态。 首先,因为电子烟门槛极低,并且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所以品牌方鱼龙混杂,在质量与安全方面都很难得到保障。 在行业中,部分电子烟品牌为了获得暴利,对生产流程没有丝毫把控。而且为了制造营销的噱头,在烟油中肆意添加各种物质,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毫不在意。 另外,电子烟还存在着虚假宣传的问题。品牌为了宣传电子烟,打出“戒烟神器”等虚假概念,而且也极大提高了未成年人吸烟的概率。 这是过去一年电子烟行业的众生相。闯入者们乘坐着风口涌入掘金,一度将市场竞争推向白热化阶段;但由于高速发展,导致电子烟蒙眼狂奔,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亦是不少。 去年11月1日,电子烟“一号监管令”来临,从业者被迎面泼下一盆冷水。直到此时,人们才骤然发现,左右电子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依然还是监管。 政策关口 实际上,电子烟的发展与监管政策如影随行。 因为烟草具有成瘾性的特点,所以全球各国政府都对其采取管控措施。通常情况下,政策的变化会左右烟草行业的发展,电子烟同样不例外。 2005年,因为世界卫生组织未将电子烟划入烟草制品,电子烟成为漏网之鱼,迎来蓬勃发展时刻。2010年,FDA(美国药监局)将电子烟纳入医疗类产品严格管控,其在美销量大跌,遭遇滑铁卢。2012年,美国联邦法院认定电子烟属于烟草产品而非医药类产品,卸掉枷锁的电子烟再次井喷。 2019年,电子烟在全球多地再次遭遇“严管”。 事情起源于去年8月份,美国开始逐渐出现吸食电子烟疑似致死事件,且人数不断攀升,一时之间,电子烟成为众矢之的,全球监管的风暴也随之而来。 疑似致死的事件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对电子烟动刀,部分州政府限制水果口味电子烟的销售,全美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连锁超市巨头克罗格、美国最大连锁药店运营商沃尔格林纷纷宣布停售电子烟;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维亚康姆公司和CNN的母公司华纳媒体也宣布将不再播放电子香烟广告。 对电子烟采取严格管控的不止美国。据成都商报9月报道,目前世界上有189个国家和地区出台电子烟的管控措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泰国等全面或部分禁止电子烟。 2019年,电子烟大起大落,政策监管将行业推入至暗时刻。 在全球监管风暴的席卷之下,中国的电子烟监管力度也层层加码。 虽然既定10月份出台的监管政策没有落地,但地方对于电子烟的管控却逐步加强,杭州、深圳、长沙等城市都将电子烟纳入控烟的范畴之内,监管的空白地段正在被填补。 然而,随着11月1日“1号禁令”的发布,我国的电子烟行业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