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学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社会引领性不够。大学作为社会特殊的创新型文化组织,理应对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价值引领,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但近些年,我国高校在研究阐发优秀文化、塑造传承核心价值以及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还缺乏能动性和主动性,大学文化自信相对匮乏,大学文化的影响力远不如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在当下社会文化价值诉求混乱模糊的形势下,大学精神文化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性、导向性不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性作用发挥不够,需要进一步挖掘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强化大学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社会引领底色。 提升大学文化传播力的着力点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深化对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认知,不仅是增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原动力的需要,也是大学本质内核与价值追求综合提升的需要,更是凸显大学的社会责任、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笔者看来,当下我国大学文化传播应尤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拓展。大学文化传播的核心,实质是大学精神的凝练、拓展与传播。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它体现着大学人的理想,代表着大学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立场,在引领大学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再造。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崇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知等基本内涵,是一所大学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集中凝练和显著标志。因此,当下我国大学文化传播应突出大学精神的凝练、塑造与拓展,发挥大学在文化势能上的优势,弘扬批判精神和学术创新的传统,总结提炼出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与治学文化,促进传播内涵深化、传播效果提升、辐射影响增强,在社会文化构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第二,核心价值的传递与引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等高校,都在其办学使命中强调价值观、道德、伦理的挑战和社会正义等问题,明确将培养学生的责任价值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成果,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趋势:价值观、道德和品格,将成为大学办学更加突出的目标和主题。[4]事实上,当大学出现以来,知识的研究、传承、融合、创新,使得大学的创新属性与大学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中,大学文化所代表的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本身,它更是社会现实需要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的自我发展需求越来越高涨的内在体现。因此,大学的核心价值传递与引领就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结果,亦是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与范畴之一。 第三,社会责任的承载与担当。大学的社会责任担当,既体现为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也反映为大学作为社会机构和组织主体直接参与社会文化构建、担负社会建设职能的使命。2004年11月,美国学院及大学协会(AAC&U)曾发起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研究小组评估大学教育及其作用,强调越来越多的大学将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视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并得出两个相关结论:一是高等教育必须更加明确和广泛地强调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发展,将其作为自由教育的核心成果;二是可以并应当对这些成果进行强有力的评估,尤其是自由教育应实现追求卓越、正直行事、贡献社会、承担义务、传递价值五方面的具体目标。[5]当下,充分发挥我国大学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作用,一方面,应着重以文化育人为手段,发挥线上线下课堂讲座以及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音乐厅等文化场馆的作用,建设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共享的开放式文化校园,培育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应当突出强调我国高校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更多地承担社会文化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特别是担负优秀文化传承、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基因耕种、文明成果传播的使命,使大学文化传播成为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自觉选择。(作者:蔡劲松 刘建新,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居延安.关于文化传播学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49-55. [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张力玮.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活力所在—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4):33-38,58. [4][5] Hersh R H, Schneider C G. Fostering Personal &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llege & University Campuses[J].Liberal Education,2005, 91(3):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