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谷歌则坚持技术优先,认为“即便是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于不同的编辑室和媒体来讲,也意味着不同的内容”,并选择了优化算法,来不断加深对新闻故事生命周期的理解。显然,以NLP技术的进展,指望谷歌准确识别原创,恐怕是道阻且长了。 谷歌对技术武器的滥用,还体现在语音入口上。 伴随着主动推送信息流的泛滥,读者们开始倾向于逃离“提醒小红点”,语音助手就变成了咨询的新入口。 在去年谷歌发布的语音新闻项目中,就与美国财经媒体 CNBC、《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合作,让智能音箱的用户可以直接说出需求来获得内容。 这一操作,也被看做是用别人的内容为自己变现。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相比网页,语音根本无法为媒体带来流量,并且进一步弱化了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媒体除了做“内容的搬运工”,几乎丧失了所有商业价值的可能性。而谷歌平台还会刻意将用户引导到谷歌自己的应用程序,而非媒体自己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实际上,去年3月26日,BBC就宣布将下属的播客节目从Google Podcasts的系统中移除,取消Google Assistant、Google Home智能音箱的内容访问权限。并要求谷歌把BBC从这种特殊排名系统(谷歌产品优先于媒体平台)中移除,但被谷歌拒绝了。 谷歌与传统媒体的拉锯战,以“杂志服务关停”作为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很难说,双方输赢几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彼此也都需要重新起航,各自向前。 凤凰涅槃:电子杂志的智能起航 离开Google News之后,杂志期刊们向何处去,日子还能好过吗?我对此抱有肯定的预期。 一方面,经过数年的数字化探索,不少杂志都开始转为在数字平台制作内容,包括自建网站、推出电子期刊等等。 同时,大量杂志也探索出了成功的付费墙模式。《连线》2018年推出付费墙服务,一年内订阅量增长了272%,达到10万人次订阅。《纽约客》杂志在实行付费机制之后,订阅量也提升了130%。在中国,《GQ》《财新》等杂志也成功实践了付费阅读。 事实证明,高品质内容产品,即使是在眼花缭乱的数字内容市场,依然有着历久弥新的阅读价值。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技术意识也开始增强,主动与新技术进行连接。 视频、虚拟现实等内容交互形式,都开始被引入到传播过程中。比如Get Wired就正在尝试将AR/VR技术引入数字平台,为读者提供新的叙事方式。 而融媒体的出现,也让杂志生产者得以重塑与广告主的关系。 借助杂志这一媒介独特的垂直细分属性,集合产品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对于品牌客户来讲能够起到泛受众资讯平台所不能达到的品效宣传。 比如,《纽约时报》的T Brand Studio就开始为通用、飞利浦、奔驰、Netflix等金主提供具有《纽约时报》气质的原生创意广告。时尚杂志《self》也开始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行授权周边,比如与电商Target网站合作的限量版健身产品,实现了品牌调性与商业营收的双重效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理由相信,离开了Google News的杂志媒体,会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谷歌新闻自身,又将在“失道寡助”的景况下支撑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