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进步。 当古老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是一颗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创新高原之上耸立起尖端科技高峰。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自信宣示: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察大势、谋划全局,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当2020年的第一缕阳光播洒在伶仃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道跨海长虹,蔚为壮观。 这片海,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科技的创新传奇,亦铭记着百余年前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耻辱记忆—— 自清代被“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回望中华民族这段苦难深重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一语揭示出历史演进中蕴含的深刻逻辑。 抓住科技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几十年来高速行进的中国,此时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诸多全球性难题接踵而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的是创新的战略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眼中,正是这个“第一”的重大判断,释放了创新活力。 新思想的光芒,照亮崭新的时代。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在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走进张江科学城的展示厅,总书记希冀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在江西考察,总书记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从国内考察到出席中央会议,从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正是中国创新发展的路径方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发展战略; 要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性发展; 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成为面向未来30年推动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构建了从创新的理念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带领全体人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历史的巧合,有时意味深长。 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新旧两条京张铁路穿越百年时空,在这里交汇: 从立志摆脱“东亚病夫”屈辱修建的“争气路”,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创新飞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神州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高铁、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卫星成体系走出国门……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新时代的创新版图; 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4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近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国内生产总值接近百万亿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赶超世界的强国梦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 谋篇布局,引领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科技事业把舵定向、指明路径,指引中华民族迸发创新活力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南海之滨。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借力于底部喷涌而出的金色巨焰,长征五号似离弦之箭向天而去。 同一天,上海浦东机场第四跑道。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在此一飞冲天,顺利完成首次飞行任务。至此,C919大型客机6架试飞飞机全部投入试飞工作。 “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懈怠,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抓下去,用前进的目标激励自己,用比较的差距鞭策自己,力争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阻且长,但紧要处往往就是那几步。 从圆梦国产大飞机,到长征五号走出发射“至暗时刻”……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的重大成就,折射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的面貌,见证着中国创新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为我国科技创新把舵定向,指明具体路径。 这是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的大刀阔斧——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科技体制改革涉深水,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动真格;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得到明显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