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手机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从老三件到汽车电脑手机 青岛70年消费大数据来了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03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商品流通和消费品市场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供给充裕,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商品流通和消费品市场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供给充裕,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消费结构升级提速,新模式、新业态脱颖而出,商品消费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提高,成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70年商品市场发展经历六大阶段

纵观全市商品市场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978年):1978年集贸市场减少至284处

1949—1978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格局。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强化,在完成资本主义改造和消灭私有制之后,个体商业也基本上不存在了,集贸市场大都取消,形成结构单纯、组织经营形式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商品市场发展缓慢。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青岛市共有商业网点8千多个,从业人员3.2万人,而到1978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7千多个和3万多人,呈止步不前之势;而从全市城乡集贸市场数量来看,1950年391处,1978年减少至284处。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主导消费品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为我国经济与市场的发展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有力地促进了青岛经济与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商品市场逐步打破城乡封锁,注重发展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放开小商品价格,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初步开拓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这期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主导消费品市场。198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1亿元,比1979年翻了一番,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2%和0.7%;从1979年到1984年,全市社零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4.4%。

第三阶段(从1984年到1992年):1992年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拥有81台

为更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对调整购销政策、进一步理顺商品价格、搞活企业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商品市场得到较快发展。1988年又根据市场形势,对24种敏感商品实行了储备制度,增强了市场调控能力。八十年代开始,“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家电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截止1992年底,从城市住户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来看,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72.5台、83.0台、81.0台,分别比1984年增加42.5台、81台、73台,与居住有关的家用电器类开始占据全市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199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8亿元,比1985年增长近3倍,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6%和0.8%;从1985年到1992年,全市社零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6.4%。

第四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利群商厦等一批大商超开门纳客

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市场经济发展扫清思想障碍,随着利群商厦、佳世客、家乐福等一批规模较大、流通面广、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相继开业,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便利流通环节的新型社会消费品市场流通格局逐步形成。这时期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点是:国有商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下降,个体经济比重上升;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5%左右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7.4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增幅1.3个、4.7个百分点,总量规模比1993年翻了两番,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7%和1.2%。从1993年到2002年,全市社零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6.7%。

第五阶段(从2002年到2010年):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0.3辆提高到20.3辆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全球化,青岛消费品市场建设面临新机遇和挑战。消费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商品价格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关键,商品品质、服务因素对商品市场影响力增大。“家用汽车、电脑、手机”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显现。新世纪之初,家用汽车进入消费领域,全市城市住户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2003年的0.3辆提高到2010年的20.3辆,城市住户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量也由2002年的40.8台 增长到2010年的86.0台。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第13个零售额过1000亿元的城市。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1.1亿元,规模比2003年增长了3倍,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4%和1.2%;从2003年到2010年,全市社零总额年均增长率实现了17.2%的高速增长。

第六阶段(从2010年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9%

“十二五”以来,在各项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等政策引领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迅速扩大,先后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4842.5亿元,比2010年增加2881.33亿元,增长146.9%。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支撑下,网络销售新业态如星火燎原迅猛发展,消费升级促使城市商业综合体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广受消费者青睐,聚拢人气又带动消费,成熟度越来越高,成为推动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传统零售业受到新业态、新模式的冲击,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实施调整转型,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在保持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1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上,仍实现年均增长10.2%,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18年青岛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0%,高于全市GDP增幅2.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由2011年的34.8%提升到2018年的40.3%。

7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42.5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消费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彻底消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混乱不堪、商品匮乏的情形;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市场景象不复存在;紧跟供给侧改革步伐,全市消费品市场迈向一个崭新的市场格局,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为消费品市场注入了新动能,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年增长3457.9倍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