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最新的一份村播“造星计划”,计划本年度对一万名农业从业者进行培训,打造一批成熟的农民主播,单个主播粉丝量5万以上,月收入达两万以上,直播带货月销售额30万元。这些数字听起来有些惊人,但柯城区府办副主任姜洪梅认为,这并非不可达成。 通过与专业直播公司接触,她发现直播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一名成熟主播背后还有助播、选品、场控、订单运营、仓储管理等配套工种。不是所有农民都适合做主播,但通过培训他们都可以在链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筛选、定位、孵化后,诞生的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和新产业。 “‘乡土直播员’的出现,是新时代下对于新农人职业的重新定位。”姜洪梅说,如果每个村都能有一两个直播能人,带动农民在直播的产业链中高效协同,直播就能实现产业化。 由这条产业链延伸开来的,是一个更大的宏图——通过直播布局整村特色产业带,形成农产品品牌和乡村品牌。眼下,徐晓华正着手改建自家的多肉民宿,用直播积累的粉丝和流量为乡村旅游引流,他所在的万田乡也计划打造多肉之乡。 未来,农民在家“上班”,可能会替代下地干活、外出打工,成为一种乡村新时尚。 “多肉小王子”徐晓华正在为直播做准备。 【记者手记】 “村播”星星之火还需引导扶持 采访时,我们刚好赶上了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在柯城区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内“开学”,50名农民主播手持录取通知书,跃跃欲试。 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衢州不少农民和本土的企业家,都经历了直播经济的“头脑风暴”。去年7 月23日,在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发改委、阿里巴巴集团等联合主办的“2019公益直播盛典”上,柯城的邵永丰麻饼、卡露伽鱼子酱、衢州小香薯等土特产首 次有组织地登上直播平台,成绩是3小时、2.87万件、100万元。货真价实的成交量,让当地感受到直播的力量,柯城村播计划应运而生。 一批精干的农民主播慢慢扛起了村播“大旗”。“多肉娘娘”徐晓华贷款30万元种植多肉、销售 多肉,最初通过传统渠道设摊销售,销路不理想。村播计划推出后,他不仅自己做主播还发动全家上阵,如今妻子做助理,姐姐负责后台运营,爸妈管订单发货。每 天播一场、每场3小时,日销售额就达到1万多元。他所在的上蒋村56名村民跟随他加入村播行列,上蒋村也因此成了多肉专业村。 “火种”冒出来了,但要形成燎原之势,当地政府的引导尤为重要,而资本对乡村的关注更是让人充满信心。 柯城区“村播学院”以零门槛、零学费的方式扶持农民主播,成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新模 式。学院不仅涵盖基础设施、人才孵化培训,还提供了地域品牌设计、直播带货产业规划、政策引导,以及资源协调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以浙江妙趣互娱电子商务有 限公司为代表的职业团队,看准了柯城的村播潜力,决定将公司总部搬入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为农民主播导入更多的资源。 新农人、新乡村,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