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赛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的身影,看到越来越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看到越来越多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实现了科研成果价值的最大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行业龙头企业高度关注“互联网+”大赛,本届大赛累计达成406个投资意向,累计金额超过17亿元,显示出大赛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已全面发力,为国家创新发展汇聚起新动能。 教育: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一堂课 当清华大学博士生李京阳站在冠军争夺赛的舞台上侃侃而谈时,观众席上坐着一位特殊的“粉丝”——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她频频举起手机为李京阳拍照,不时喝彩鼓掌。 如今,高校对“互联网+”大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高校共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聘请杰出校友、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打造校园三级众创空间,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武汉大学实施创新学分、弹性学分、主辅修、转专业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按照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开设34门创新创业通识课,支持校外行业专家与校内师资合作授课。 浙江大学举办十届“蒲公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立学生科协、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等60多个学生创新实践社团;推进本科生“长时间实习计划”、研究生“探究性实验”、博士生“四至六周实习实践计划”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上线相关在线课程4100余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7万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达1.3万个。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延伸到课程、教法、实践、教师等各个环节,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堂课、一个项目,更应是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尹金荣说:“当学生们的心中种下追寻梦想的种子,他们将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并由此激发出创新的蓬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