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对学校结构性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时代,传统的商业模式、金融体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三通两平台”计划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入推行,等等。 面向未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要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探索学校结构性变革,积极应对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出新的期待。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这一目标。 人民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待教育更加公平,二是期待教育更加个性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期盼,将会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部编教材投入使用等,都将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过程公平程度。 教育部出台“减负令”,与其他部委联合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出台家庭教育指导意见等,都将改善教育生态。 经济全球化为教育国际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深入,“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国际化在承担这一使命过程中肩负重任。 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用国际化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在全球配置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在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将中国的特色课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必将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