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城里孩子回农村读村小是开倒车吗?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19
摘要: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创立者罗振宇的一场演讲,让范家小学火了一把。

  范家小学

  熊妹玲租的房子

  9月的苟村,稻子金黄,荷塘翠绿,灰色的水泥路蜿蜒着伸向远方。一个多月前,一群城市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了这个位于四川广元的山村。在乡村人口外移,众多孩子奔向城市的情况下,他们却不顾家人反对,长途跋涉来到乡村,将孩子送入了一所村小。他们在村子里租下房子,陪伴孩子上学。

  这所村小——范家小学,也有来头。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创立者罗振宇的一场演讲,让它火了一把。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何帆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是四川大山深处的这所农村寄宿小学。

  这次家长们的教育选择,这场跨越城乡的教育实践,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城里孩子遭遇农村环境:入读村小,改变是否真的发生?

  先锋理念遭遇传统观念:选择回农村,是“开倒车”吗?

  教育实践遭遇现实难题:农村环境,是否局限孩子眼界?

  选择

  成都/上海/苟村

  “高额学费,为何买来束缚?”

  她跨越300公里送儿子读村小

  一个多月前,戴丽兰带着5岁的儿子,从300公里外的成都市区,来到了苟村,以每月2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间农家屋,陪伴孩子上学。农家屋距离儿子就读的范家小学仅300米。

  送儿子来农村上学,缘于一场演讲。2018年最后一天,罗振宇在他长达4个小时的跨年演讲里,讲到了范家小学的故事,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山区小学都能看到。教育回到了初始目的——育人。范家小学一夜间火了。到访者不绝,校长的电话不断。

  这原本是一个面临消亡的山村小学。校长张平原在这里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们不再只追求成绩,将课堂融入乡村的自然之中,尊重孩子个性,把“玩”当成了一项课程。他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拥有快乐的童年。

  从听说范家小学的故事到决定让孩子入读,戴丽兰只用了短短一周时间。

  这之前,儿子蒲京在成都一所知名的私立幼儿园上学,那里学费不菲,环境和配套设施在整个成都也处于前列。但戴丽兰觉得,孩子被学校束缚住了,“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规规矩矩地进行。”

  此外,“在那里上学的孩子,尽管年纪小,但互相之间的攀比心也开始逐渐出现。”这让戴丽兰感到别扭,“他总是在‘索要’,要这个要那个,因为其他小朋友也有。”

  戴丽兰希望改变这样的状态,2019年春节后,她选择让儿子远离父母,寄宿在范家小学和农户家中,向儿子许愿,如果表现好,一学期后过来陪他一起上学。

  与戴丽兰几乎同时,家住遂宁的熊妹玲也将大儿子送到了范家小学。那之前,大儿子在遂宁市区一所公办小学上一年级。但熊妹玲发现,除了作业外,儿子常常无所事事,“他不知道要干嘛,也不知道可以怎么玩,看不到童年该有的快乐。”这时,她得知了范家小学的消息。春节后,她决定把儿子送到这里试一试。

  9月,新学年开始,戴丽兰兑现了对孩子的承诺,熊妹玲也从遂宁来到当地。两人很凑巧地租到了同一栋农家房内,成了门对门的邻居。

  “高分重要,还是快乐重要?”

  她辗转上海、郑州来到苟村

  新学年,与戴丽兰、熊妹玲一样来到范家小学的,还有沈阳家长高丽霞,以及辗转上海、郑州而来的家长张亚文。张平原介绍,新学年学校人数有较大增长,其中有较大部分来自非招生区域。

  张亚文可能是到此的这群城市家长中经历最为“曲折”的一个。这些年来,张亚文一路带着女儿,从上海的学校,到郑州,再到社区自办学堂,最后来到了范家小学。

  张亚文身上,曾有着当下中国众多家长的影子:她拼命工作,带孩子挤进一所竞争激烈的“优质”学校,送孩子上各类补习班,忙着加班,也忙着给孩子辅导功课。

  此前,她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丈夫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大女儿在上海从幼儿园上到了三年级。期间,他们还迎来了小女儿。这一切都曾让不少人为之羡慕。

  但张亚文渐渐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每天送她上学,就觉得她很烦躁,接她时,也是垂头丧气的状态,很明显,她并不喜欢学校。”

  “到底考出高分重要,还是培养一个有快乐、有爱好的人重要呢?”张亚文问自己。

  2017年,三年级结束,张亚文将女儿带回了老家郑州。与此同时,张亚文开始关注教育领域,阅读教育相关文章,了解身边的创新学校,参加教育论坛。后来,范家小学走进了她的视野。那是在一次教育创新论坛上,张平原作为嘉宾进行了演讲,她也在之后查询了大量关于范家小学的资料和报道,她觉得,这里正是她和孩子理想的学校。“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孩子的当下,而不是未来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019年8月8日,她带着11岁的大女儿和6岁的小女儿,一路来到了范家小学。“两个孩子都非常喜欢这里,成片的稻田荷塘,空气清新。”兜兜转转,母女三人最后留在了这里。

  碰撞

  观念/文化/教学

  理念之争

  亲人:“你们咋越混越差了”

  除了生活的变化,选择乡村教育,还要面对身边人的不解甚至质疑。

  来到苟村一个多月,熊妹玲仍会接到家里亲戚的电话,“前两天姑姑还打电话问我到底咋想的,好好的工作不做,城里的学校也不上了,要待在‘乡坝’里。”熊妹玲的回复很简单,“你们有时间过来看看就知道了。”

  反对最激烈的是戴丽兰的公公。公公此前一直生活在广元剑阁的一个偏远乡村。多年来,他将三个儿子都送出了村,并在各自的城市有了事业。听到儿媳把孙儿带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公公当时就表达了强烈不满。“在农村,讲的就是要跃出‘农门’,只有混得差的人才往回走。”

  有一次,公公甚至发了火:“好不容易把带泥土的鞋脱了,你又给他穿上。你们咋混成这样了,越混越差!”戴丽兰不甘示弱:“送孩子到农村跟钱无关,如果他适应城里的环境,一年20万我也会供,但如果不适应就没办法。”戴丽兰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张亚文也一度面临这样的理念之争。她讲到了与丈夫之间的一场“辩论”。在丈夫看来,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有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和未来,而在张亚文看来,“只要她快乐成长,有一个好的‘土壤’做底子,将来做什么应该都不会差。”

  融入之困

  家长:适应环境,语言成“拦路虎”

  而在苟村,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也确实存在。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