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新京报:70年 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4
摘要:●199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应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 200

  ●199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应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

  2000年代

  ●2001年10月8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师编制标准。

  ●2006年5月,《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发布,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后更名为公费师范生),相应师范生需从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后改为6年)。

  ●2008年12月17日,《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2010年代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2016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纳入正高级职称评审范围。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

  教师总是能有思考和期待

  当教师初始,有好多愿望,以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敢奢望,没想到三十年不到,全成了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初,各方面条件较差,上课时常有学生的板凳腿折断了,扛着板凳到木工房去,找一条能替换的。那时,学校一般都有木工房,两千师生的桌椅板凳,都得靠木工师傅修;跑道是炉渣垫的,上完体育课学生都习惯地抖鞋子;公厕没有自来水,每天值日生要挑水去冲;学校的几台录音机,如何合理分配,引发不少矛盾;学生外出参加比赛,没有统一服装,要找关系去借;最窘的是教师宿舍,拥挤到不文明的程度,简直无法说。教工食堂尚能坐下用餐,学生食堂一条板凳也没有,学生三顿都得站着吃。我那时就想,要是能让学生坐着用餐,不知要到哪一年呢。

  经济好转了,变化的速度超过我的想象。1994年,食堂盖好了,全体学生能坐着用餐了;1999年学校有了第一间电子化教室;2001年开始给全体教师配笔记本电脑;到了2005年,老师的自备车多了,学校不得不动脑筋搞停车场;虽然房价走高,但每个老师都有地方住了。现在,一些县区的新建学校,设备一步到位,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也受到关注,相信在不久后会有令人惊喜的变化。

  梦想中的事说来就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变高。人们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可能会淡忘一些东西。比如,新生入学,他哪里知道为了让学生能坐着用餐,我们这一代教师有多焦虑,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依然会有学生和家长抱怨食堂饭菜不好吃。这两年新生入学教育,我对同学们说:学校食堂永远赶不上你妈妈的手艺,可是,你到学校是来读书的啊,本校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那么大的字镌在教学楼上,我们不谈做大事,先学学“嚼菜根”,怎么样?把青少年娇惯到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教育便失去了意义。我甚至想建议高中生每周能有几次素食或不食,体验前辈“诚朴、雄伟”的精神。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性饱满、有创造精神的劳动者,即李大钊说的“雄健的国民”,在新的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有领先社会的新思考。

  相对于物质条件的变化,更值得高兴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高于八十年代。当年我到学校工作时,教育局对中学人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1982年毕业的本科生不得调出”,指的是77级和78级两届大学生,因为多年没有本科教育,好歹都要当个宝贝。其实当年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高,我读大一大二时,没有一本教材是正式出版的,连程千帆和沈祖棻的《古诗今选》也是某大学自印,收两元钱工本费。三五年后,每有新教师报到,我都打听新一届的课程有哪些变化,用什么教材,增加了什么新内容等等。教师学历提高和专业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在,学校招收新教师都要求“硕士以上”,小学教师中也有相当比例的硕士了。教师职业素养比以前高,特别反映在教育观念方面。对一些违反教育常识的现象,教育界也逐渐有了共识。比如,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除了一些社会原因,某种程度而言,其实是教师专业水平问题,只有教学水平低的教师,才会用超量作业掩盖业务短板。同样,基础教育不能违反常识,学生必须有“课外”,教师必须有“业余”,培育学习趣味、发展思维,比鼓励“苦读”有价值。这些常识,正在为更多的教师所接受。

  教师的专业底子比较好,问题意识也比以前强。近年,发展“批判性思维”已经写进“课程标准”,预示着学科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提升。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创造,虽然目前基础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思考与问题同在,有大批教师在自觉地学习,在反思中改进教育教学,这就能让人们看到希望。

  不管教学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很多教师总是能有思考和期待,他们的职业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这些教师分布在祖国各地,我经常想象他们在讲台的姿态,无论条件有多艰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败,他们都能恪守教育常识。有个老师拒绝“赛课”,他说“我不要那个‘奖’,我不能丢下自己的学生去比赛”;有家长牵头组织假期补课,重金聘请一位老师,可是她说“学生有疑难可以到办公室找我,我的课不卖”;有位在盲人学校任教30年的老师,因为长期只用手语不发声,他的听力下降了;有位语文老师发现,仅仅引导学生阅读是不够的,学生要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他利用双休日带领家长读文学作品,因为只有家庭的文明素质上升了,学校教育才会少一些干扰……

  王栋生(特级教师,退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