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和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九月,又有一批新生将踏入高校大门,迎来自己的高等阶段,从而为一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基础。 从微观角度看,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还承载着父母的期望;特别是对贫困家庭来说,子女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还是整个家庭摆脱贫困的关键。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还关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能否顺利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从这两个角度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的高校中,不乏清华、北大这些教育部直属的公立顶尖名校,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个别民办名校和中外合作名校。但高等教育的主体一直是省级地方政府所属的地方高校,这些高校承载着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培养职能。因此,探讨如何办出让民众满意的高等教育,不能仅从顶尖名校着手,必须更多着眼于地方高校。 本文以一线城市的代表上海为例,从上海市属地方高校学费(如无特殊说明,文中出现的学费仅指本科学费)的角度出发,试着就如何办出让民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观点。 一、高等教育主要应该培养什么? 对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民众来说,办学质量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这个办学质量在他们而言,主要是教学质量。但大学的合并、扩招等举措所带来的学校档次提升,进而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拉动效应,也是他们所关心的。 对民众来说,他们对高等教育最直观的满意是大学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让他们成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未来能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取合理收入的个人。知识和能力最终都体现和内化在个人的素质上。个人素质一般而言可以划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并不是简单的不随地吐痰、不插队等,还包括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与人沟通的基本礼貌与技巧、审美品位和国际化视野等诸多方面;专业素质则包括对所学专业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等的掌握,是毕业后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不能说不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但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我们的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带上了选拔和竞争的烙印,这或多或少导致了重专业素质、轻基本素质的教育倾向,而且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基本素质的相对不足,对整个社会而言会带来效率降低、人与人磨擦增多、集体性不强、交易成本增加等诸多方面不利的影响。专业素质则从小就是父母要抓的重点。校内各门功课自不必说,一直是父母盯着孩子好好努力的着力点;阶段的校外奥数班、培训班、体育项目训练班等,高等教育阶段的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和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培训班、留学培训等,更是基本都属于专业素质强化的范畴。 高等教育阶段除了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外,更要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这是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的原因之一。基本素质的培养不太可能通过校外培训来实现,大学对基本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系列讲座等来完成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和就业没有直接的联系、大班教学、考核不严格等,效果不能说非常好。这方面的培养可能没有短期收益,但长期而言对整个社会是大有裨益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校外培训也无法完全取代,专业理论层面潜移默化的熏陶,都不是急功近利的校外培训能带来的。即使校外培训收费较高,是大学学费的几倍,在专业素养方面也无法取代大学的职能。 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经费投入正相关。为培养好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办出让民众满意的教育,经费投入应该怎么样提高呢?能不能维持现有的学费水平,而由政府来增加财政投入呢?这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二、大学学费有提高的必要吗? 一般而言,办学质量与经费投入成正比,地方高校作为公立大学,其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学费只是辅助部分。以某市属高校为例,2017年其财政拨款收入3.80667亿元,事业收入1.089404亿元(基本是学费收入),其他收入0.128984亿元,年收入合计5.025058亿元,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5.8%,学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1.7%。 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政往往比较紧张,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除了教育支出以外,还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很多方面的支出。即使在教育支出里,也不是只有高等教育支出,基础教育也需要大笔投入。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巨量人口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一个天然的矛盾。 有的发展中大国如巴西,解决类似矛盾的出路是保持公立大学的规模(这样可以控制政府财政支出),扩大私立大学的规模,同时私立大学收取较高的学费。这样,在政府支出不足的情况下,私立大学通过扩招和上涨学费来保障办学经费,使得大学入学数量在整体上得到了提到。 中国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政府财政实力提升较大,但各方面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同时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再加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大学的办学经费仍然是不足的。提高学费则由于社会公众很难接受,也很难实施。因此,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道路,采取的方式是扩大公立高校招生规模(财政的教育支出也在增长,但实际是不足的)。这满足了公众入读大学的愿望,但师资等其他办学条件却没有完全跟上,等于是在牺牲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了入学的数量。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公立大学呈现“低价低质量”的状况。 当然,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秉承大政府的理念,高等教育基本免费。这主要是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以德法为代表。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属于发达国家,财力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宽裕;人口较少,德国8000多万,法国6000多万;人均GDP很高;适龄大学生人数较少;教育基础较好,大学历史悠久、积累充分、数量多、质量好;文化传统上倾向于政府解决高等教育的主要支出。 但即使这样,德国的私立高校还是要收取学费的,公立高校也经历了七个州收取学费又取消的反复,说明德国社会也在反思高等教育免费的理念。法国也不堪财政压力,开始从外国留学生着手收取注册费(即学费)。 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虽然财力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充足,但国内其他开支如社会保障、军事开支也很大,同时由于人口较多,适龄大学生也多,加上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对大学一直是收取学费的,且学费水平不低。另外几个发达国家如英国和澳大利亚,虽然人口较少,也一直收取不低的大学学费。 因此,如果政府能提高教育投入并且优化资金投入的结构,如多投入直接的教学活动、少投入硬件设施等,当然是最好的方案。但中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决定了政府的财政状况会一直比较紧张,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钱,财政支出存在一定的“刚性”。如果想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如果想满足一线城市具有相当国际化视野的公众的期望,达到发达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相较于现有的师资基础,可能要增加数倍的教学人员),那就只能考虑拓展财政投入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