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大家都知道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且有国外成熟做法可资借鉴,但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过于集中的管理权不打破,少有中小学校长敢冒着升学率、中考或高考成绩下降的风险,大力发展职业规划教育。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一份有着甲方、乙方签名、盖章的高考填报协议书被扔进了垃圾桶。连带着宣讲会、协议书上的承诺,也跟着缥缈起来——保证100%被高校录取;不采纳录取建议,本公司概不退款……红霞意识到自己掉入一个“不赔钱的买卖”当中。 交钱购买志愿填报服务后,红霞发现,志愿填报服务公司所谓的“100%被高校录取”,不过是再保守不过的方案,保证了录取,却忽略了就业方向和考生兴趣。“若按志愿方案报考,女儿的考分或高出录取分不少,或将来从事艰苦行业不符合自身的兴趣”。 她认为,还不如自己两年来所做的“功课”——翻阅了两本学校发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书,按照全省排名、上下浮动30名——得出的结论精准。 红霞没有采纳专业公司的建议,但却为此付费5900元。 不久前,全国各地公布高考成绩,在考生、家长得知考分后,填报志愿也马不停蹄地进入最后的冲锋。无数个家庭跟红霞一样,遇到了专业选择的困惑。何其难背后,暴露的是基础教育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危机。 被忽略的职业规划 “我们学校是有职业规划课的。”谈及职业规划教育,大部分人的印象和福建省某中学教师姜言类似。这门课程由心理或德育教师讲授,主要解决的是新高考“3+3”改革下如何选科的问题。 所幸的是,即便是姜言所在的农村中学,职业规划课也终于开设了。遗憾的是,课程效果极其有限,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乏脱离实际、拿主观去规划行动的行为。 而在所谓职业规划课的掩盖下,“12年学习、2天高考、2小时定志愿”依然是全国大部分考生、家长的常态。出分后,考生、家长不是依据个性、兴趣理性填报志愿,而是四处打听哪所高校好、哪个专业热门,盲目填报志愿。有关调查显示,44%的大学新生对所上的大学、专业不满意。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到来,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6选3”(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7选3”,多一门“技术”)选科模式、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自主招生,使得职业规划前置。 游戏规则的更改,促使原来只在学业终止前做职业规划的人们回过头来关注,却发现过程中的职业规划“一片缺失”。 不能把中小学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简单归于零,起码幼儿园时经常被问到“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就是一种简单的职业规划教育。但显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深度被大大忽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职业规划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认知自我能力,帮助学生搞清个性和兴趣,不至于报考时陷入迷茫;识别能力,在经济、教育、就业等众多因素牵引中,不受谣言、不准确信息误导,进行独立思考;决策能力,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被家长、教师决策、规划;执行能力,保证学生在脱离家长、教师管理后,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不至于沉迷游戏。“‘四个能力’也是一个人成为合格社会人的能力。” 就目前中学开展的职业规划课而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最关键的是要为中小学生提供多样性的生活体验。“因为自我认知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一个学生需要拥有的自我认知,而是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立认知、感受,据此进行职业选择。” 2018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习都必须学习、参加。职业体验被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更多的问题还等待着中国教育去克服。 无力打破的怪圈 从苹果园里摘取最大的苹果,条件是从苹果园的这头走到另一头,只许挑选一次。大多数人难以实现。同理,建立自我认知、兴趣挖掘,也不是一蹴而就。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在中小学开多少职业规划课,而是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要发生改变。”储朝晖说。 美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依次建立了职业启蒙—职业了解—职业探索—职业选择的体系。以小学、初中为例,小学阶段将两万多种不同的职业归纳为15个职业系统,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阶段通过对农业、商业、通信、建筑等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按兴趣、爱好、特点尝试选择职业。 类似这样的做法,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然而,在中国,中小学要开展这样的教育却是举步维艰。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意味着,要认识和发展自身个性和兴趣。而按分数选拔的评价体系,并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围绕着升学科目进行,这就导致了学校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家庭担心关注个性和兴趣发展会影响学业。”熊丙奇说。 评价标准单一、管理权过于集中,滋生了整齐划一的群体。 储朝晖指出,全球范围内,少有国家只有高考这一单一评价标准,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如日本有四类考试保障学生进入大学,且很多国家的升学考试多为验证而非选拔。 在多元评价标准下,国外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者,可以多学,对数学不感兴趣者,可学难度低的数学,其选择并不会影响升学。而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中国学生不问个体差异,不得不学着一样难的数学,只因为它是高考必考科目。 中小学教育强调共性,在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步调下,就连学生作业都有明确的规定。中小学校长既无法按照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同时倡导个性和兴趣也会让他们感到难以管理。 新高考选科似乎带来了选择的曙光,但“即便如此,新高考给学生的选择空间还是有限,因为高考看总分,大家追求的依然是更高的分数,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熊丙奇说。 |